“同一期雜志,一本上面有我的文章,另一本上面卻沒有。這感覺太奇幻了。”
華北某制藥公司員工朱明杰(化名)的論文被刊發在了一本“鴛鴦期刊”上,單位領導不予承認,本有希望在今年9月評上職稱的他不得不吃下“啞巴虧”。
中國青年報記者從朱明杰處獲取了這兩本名稱、期號、封面和封底完全一樣,但內容完全不同的“鴛鴦刊”,并對此展開了調查。
兩本雜志刊載的內容完全不同
如果不是和朋友交流評職稱發論文的話題,朱明杰恐怕還發現不了這本名為《醫學信息》(中旬刊)的雜志出的竟是“鴛鴦刊”——他和朋友都在同一雜志的同一期上發表了論文,但兩人拿到的樣刊內容卻截然不同。
今年6月,想在9月評上職稱的朱明杰通過互聯網相中了《醫學信息》(中旬刊)。
“之前聽同事提起過這本雜志,網上轉載也挺多,感覺比較權威。”朱明杰說。
選中雜志后,朱明杰將論文發到了網站上公布的編輯部郵箱。3天后,他便接到了“可以刊發”的回復,另有一位編輯通過電話通知他“需要交納600元”。
按照編輯部要求,“我在6月中旬將錢匯到了該編輯部。7月底,雜志就寄到了我手里。” 朱明杰說。
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朱明杰的論文發表在《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7期上。但讓朱明杰沒想到的是,“今年8月我去湖北,看到朋友處有一本同一期的《醫學信息》(中旬刊),可是翻來找去,始終沒找到我的那篇論文。”
8月中旬從湖北回到單位后,朱明杰將刊有自己論文的那一期《醫學信息》(中旬刊)提交給了人事部門,與他一同提交雜志的還有另一位同事。
令朱明杰詫異的事情又發生了,“雖然我和同事都是在同一期《醫學信息》(中旬刊)上發表的論文,可是我手里這本上面沒有他的論文,他手中的那本上面沒有我的論文。”
中國青年報記者仔細對比了朱明杰與其同事提供的兩本雜志后發現,盡管這兩本雜志的封面和扉頁都標明了是2011年第7期的《醫學信息》(中旬刊),且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的印刷完全一樣,但是,兩本雜志刊載的內容完全不同。
此外,兩本雜志的頁碼編排也不一樣。其中,刊登朱明杰論文雜志的起止頁碼分別是“2865”和“3194”,而刊登朱明杰同事論文的雜志的起止頁碼則為“3195”至“3520”。
“說這兩本雜志沒關系吧,但頁碼還是接著的,跟兩口子一樣還成雙成對。”朱明杰說, “簡直就是一對‘鴛鴦刊’。”
記者通過新聞出版總署新聞機構查詢系統查詢得知,《醫學信息》的主管主辦單位均為“陜西省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雜志上除注明本社固定的采編人員,還有21位醫療領域專家擔當特約編委。
編輯部稱:兩個版本都是正規的
在發現《醫學信息》(中旬刊)存在“鴛鴦刊”的現象后,朱明杰撥打了雜志上公布的聯系電話求證。一名女性編輯告訴他,他收到的那一本樣刊是“正規的”。
“她告訴我,‘我們是正規期刊,就是兩個版本,都可以用來評職稱。’”朱明杰對記者說。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醫學信息》(中旬刊)北京編輯部,詢問關于“鴛鴦刊”的現象。
“我們現在是兩個版本,但都是正規的,都能在知網查詢到。”一位郭姓編輯告訴記者。
當記者詢問為何同一期要出兩個版本時,郭編輯表示:“考慮到你們需要發論文,如果我們出的少,你們根本就排不上,如果一期出一本,就要排到明年了。”
雖然編輯部是想“成人之美”,但《醫學信息》(中旬刊)的“分身有術”卻讓朱明杰面臨尷尬——由于單位領導無法辨別兩本雜志的真偽,已經對他們下達了“最后通牒”:“弄清真偽后再向單位遞交”。
“領導也不知道誰的雜志才是真的。”朱明杰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防止同單位的作者因發表在同一期雜志的不同版本上而“撞車”,《醫學信息》(中旬刊)的編輯們已經想了一些辦法。
“我們當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組稿時都錯開了,兩本之間沒有相同單位的。”郭編輯告訴記者,“本來想在每一本上面都寫上什么什么版,但是怕被理解成是增刊就沒寫。”
他還表示,《醫學信息》(中旬刊)不但有樣書寄給作者,而且在知網、龍源、維普、萬方等期刊電子數據庫上“都能查到”。
在國圖查不到其近期刊物
在朱明杰提供給記者的兩本《醫學信息》(中旬刊)上,都標明該雜志已被中國知網等電子數據庫收錄,并在封三附上了其中3家的“收錄證書”。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中國知網的電子數據庫上查到了《醫學信息》(中旬刊)的相關信息和近年所收錄的文章目錄。印刷版的2011年第7期《醫學信息》(中旬刊)“鴛鴦刊”中刊載的近800篇論文在知網的數據庫中都能被檢索到。
然而,記者在國家圖書館的期刊閱覽室卻沒能找到《醫學信息》(中旬刊)的實體刊物。
國家圖書館期刊閱覽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在見到記者提供的這兩本2011年第7期《醫學信息》(中旬刊)的“鴛鴦刊”后,也表示了驚訝,“還能這樣出刊的?”
她隨即帶記者前去查找這本雜志,但在對應的書架上,只找到了《醫學信息》的上旬刊和下旬刊。并且,只有上旬刊有今年的現刊,下旬刊只有2010年的過刊。
在與國家圖書館中文采編部的工作人員聯系后,記者得知,《醫學信息》雜志社今年只向國家圖書館提供了其上旬刊。
“我們多次向雜志社催繳,但一直沒催上來。” 國家圖書館中文采編部工作人員陳國英告訴記者,原則上所有具有ISSN號和國內刊號的期刊均會被國家圖書館收藏。一般來說,每一期雜志要寄送5套,其中兩套留存在位于國家圖書館地下一層的庫房里,其余的放到開架閱覽的期刊閱覽室。
“但有些刊物他們(指雜志社——記者注)不向我們主動寄送,或者只寄送一部分,讀者就沒有辦法在期刊閱覽室里看到。有時有讀者來詢問,為什么在網上能查到被收錄了,但在書架上找不到。對此我們也沒有辦法。”陳國英說。
陳國英也是第一次見到朱明杰提供的《醫學信息》(中旬刊)的實體刊物。在庫房里,工作人員也只找到了兩本2010年3月的《醫學信息》(中旬刊),封面的期號是“2010 3B”。
“這可能是催繳時的意外收獲。”陳國英說,“要不是你們找來,我們也發現不了。”
以刊發論文為主,最少的篇幅不足500字
記者了解到,《醫學信息》雜志是從2009年4月起正式變更為旬刊的。雖然使用的是同一個ISSN號和國內刊號,但《醫學信息》的上、中、下旬的雜志在外觀上相差甚遠。
《醫學信息》(上旬刊)的封面底色是白色,有大幅插圖,刊名用淺紫紅色印刷;《醫學信息》(中旬刊)的封面底色也是白色,但沒有插圖,刊名用深藍色印刷;而《醫學信息》(下旬刊)的封面底色是紅色,刊名用深紅色印刷。
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與朱明杰提供的那兩本《醫學信息》(中旬刊)的“鴛鴦刊”相比,《醫學信息》(上旬刊)的“分身術”似乎更為明顯。
記者仔細翻閱了存放在庫房書架上的所有近兩年的《醫學信息》(上旬刊)后發現,原本應該在每月上旬出版一期的《醫學信息》(上旬刊)也被分為兩個版本。兩個版本的《醫學信息》(上旬刊)的封面基本相同,采編人員也是同一批人;但如果不細心對照,很難看出在兩個版本的雜志封面右上角的標注存在區別:一版標注為“內科·管理”,另一版標注為“外科·藥技”。
無論是上旬刊、中旬刊還是下旬刊,《醫學信息》雜志刊登的內容主要是各地醫護工作者的論文。除個別文章外,近兩年《醫學信息》雜志收錄的大多數論文一般是“一頁一文”,有的頁碼上刊登了兩篇論文——篇幅最短的不到500字。
記者在《醫學信息》雜志的一份“稿約”中看到,編輯部對來稿的要求為,“研究論著稿件一般約5000字”,但在記者翻閱的多期雜志中,字數在5000字以上的稿件幾乎沒有。
“我刊登在《醫學信息》(中旬刊)的論文占了1個頁碼,大概2000多字。”朱明杰告訴記者。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了刊發朱明杰論文的那一本《醫學信息》(中旬刊),這一本雜志只有330頁,但刊登了386篇論文。
此外,合署兩三位作者名字的論文經常可見,多的甚至有7位合署者。記者還發現,東北某醫科大學的3位學生在同一期雜志發表了兩篇文章,兩篇文章前后相鄰,只不過作者排名順序做了變化。
一期“鴛鴦刊”版面費約可達40多萬元
記者以投稿者的身份向一位負責為《醫學信息》雜志組稿的論文代理詢問,是否可以在同一期發表兩篇文章。
“只要論文是原創,通過審核就可以同時刊發。”對方回答。沒等記者問下一個問題,對方便回復稱:“2500字符內600元,5000字符是1200元,你自己挑。”
依照《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7期的目錄,記者聯系到了幾位論文作者,他們都表示自己是交了錢之后才發表論文的。
“論文收費和看病送紅包一個道理,只有收了費才感覺論文發表有把握。”
“我們需要發論文評職稱,雜志社需要掙錢營生,各求所需,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
記者采訪到的幾位作者都認為雜志收費發論文的現象不足為奇。
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華北某縣人民醫院作者趙國強(化名),詢問論文發表經過。“文章是我代王麗敏(化名)寫的,我只是給同事幫個忙,王麗敏交了多少錢我也不清楚,但肯定是交錢了。”趙國強告訴記者。
“一個版面800元,我交了800元發了一篇論文。”西南某市級醫院的李虹(化名)說,與她一同署名的還有另外四位同事。“我今年要評副主任護士,雖然署了5個作者,但錢是我一個人交的,因為我是第一作者。”李虹告訴記者。
今年8月在《醫學信息》(中旬刊)發表過一篇論文的內蒙古某醫院的陳大建(化名)告訴記者,“9月我還有一篇,交了兩個800元。第一次交錢心里沒底。但是沒上當,交錢就給登,刊物也寄來了。”
記者粗略計算,刊登朱明杰論文的那一期《醫學信息》(中旬刊),如果每篇論文收費按600元計,一期刊登380篇,出“鴛鴦刊”的話,純版面費收入便可達40多萬元。(實習生 郝帥 記者 來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