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2日,海口某藝術團,孩子們利用暑假在藝術興趣班學習舞蹈。有家長評論,不希望孩子為了考試、升學在假期去各類補習班,“學以致趣”比“學以致用”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張杰攝(資料圖片)
73.5%受訪者認為學以致用被過于功利化了
趙毅衡教授認為,現在應多鼓勵國人特別是年輕人,以興趣和好奇心為指導進行學習
學以致用,這個原本在大多數人看來毫無問題的觀念,最近遭遇不少人挑戰。有人指出,我們當前的學以致用觀過于功利化,“有沒有用”幾乎成了衡量學問好壞的標準,使當前缺少真學問與真學術。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1130人進行的在線調查結果顯示,72.5%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學以致用觀比較流行;73.5%的人認為學以致用被過于功利化了。受訪者中,“80后”占39.3%,“70后”占35.5%。
受訪者對于學以致用觀的利弊莫衷一是
調查中,受訪者對于學以致用觀的利弊莫衷一是:29.5%的人認為利大于弊,15.5%的人感覺弊大于利,33.7%的人覺得利弊相當,還有21.3%的人覺得“不好說”。
今年4月,由20名大陸大學生組成的“西安世園使者團”前往臺北市參加“花博會”交流活動。廣州媒體人丁曉潔也隨團參加此次活動。在臺灣大學訪問交流時,丁曉潔發現,臺大近50個系中,竟有15個系與農學、動物學有關,比如農藝學系、園藝與景觀學系、獸醫學系、昆蟲學系等等。
“臺大生命科學院植物標本館的一名教師告訴我,很多臺灣年輕人對動植物研究興趣濃厚,臺大農學、動物學等相關專業報考熱度非常高,甚至超過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更好的經濟、金融等專業。學生完全是出于興趣和愛好報考。在他們看來,‘學以致趣’比‘學以致用’更有價值。”丁曉潔說。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專業博士生周灝感嘆,現在學術圈中,特別是在一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很多人過分以實際用處來衡量學科價值。“說到底,‘學’與‘用’之間是一種‘道’和‘器’的關系。‘道’關系著基本的原則與價值,‘器’只是一種工具。如果我們純粹以工具的取向來定義根本的價值,學術就會流于庸俗,很難實現突破。”
不過,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認為,學以致用觀流行不但不會帶來危害,反而適應當前社會實際需求。現在是知識大爆炸時代,每個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去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如果不以“用”作為指導,只會浪費時間,無益于自身發展。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緒山曾指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學以致用觀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從積極方面來講,它培養國人積極向上的參與觀念,賦予國人較多的務實精神;從消極方面來講,功利性地以“用”為目的,使學術脫離以探求真理為目的的應有軌道。同時,這種觀念容易使一切智力活動止步于以實用為特征的技術發明,很少進行形而上的學理探索。近代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只以實用技術為追求目標是短視的,想要在根本層面上經世救國,需要把精神層面的改造也作為追求的目標。
為何學以致用觀越來越流行
四川大學符號學與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趙毅衡教授去年曾撰文指出,過于功利化的學以致用觀絆住了中國學術。一年過去,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感嘆,這一現象非但沒減輕,反而愈發嚴重。
為何學以致用觀越來越流行?調查中,68.1%的受訪者認為這是社會功利化的必然結果;59.1%的人覺得是由于“社會人心浮躁,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長遠思考”。
此外,52.4%的人認為原因在于中國人歷來重視實用性思維;51.7%的人感覺是由于“學以致用”能給人帶來短期、實際的利益;34.1%的人指出,這是受到強調經世致用的傳統文化影響。
趙毅衡分析,學以致用觀流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儒家文化強調“學而優則仕”與“經世致用”,這是學以致用觀的直接源頭;其次,近代以來,隨著國人逐漸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整個社會將關注焦點放在如何盡快把知識用于發展生產力上,“實用”成了學術發展最主要的目的,興趣、好奇心等其他學習目的受到壓制。
“每個學科都會面對如何應用的問題,但不是每個學科都應追求立竿見影的實際用途。”趙毅衡說,對于一些應用型學科,開設專業碩士能幫助學生提高職業能力,獲得更多就業機會。但不是每所大學、每個學科都該一窩蜂地開設專業碩士。如果一些研究型大學或者理論性學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專業碩士上,就不合適了。
現在應該改變過于功利化的學以致用觀了
在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研究生謝瀟看來,功利化的學以致用觀導致當前學術急功近利,很多研究只停留在技術層面,缺少前瞻性思維。即便偶爾有新觀點,也經常會被批評為“不切實際”。“歷史上許多重大科學突破最開始都源于天馬行空的‘空想’,‘學以致用’不過是附屬品,‘學以致知’才是學術根本。”
調查中,64.7%的受訪者擔心,過于功利化的學以致用觀流行致使學術成果量多質低,影響學術發展;52.7%的人擔心因此會使中國出不了真正的大師。也有45.5%的人認為,學以致用觀流行有利于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
“現在應該適時改變過于功利化的學以致用觀了。”趙毅衡建議鼓勵國人,特別是年輕人以興趣、好奇心為指導進行學習。在應用性并不強的理論性課題申請中,不要總逼迫研究者寫出課題的實際應用價值,“不論是論文數量還是研究者數量,中國學界都非常多。這種狀況下,我們應追求學術研究的質量,打造創新型人才。我們應允許甚至鼓勵一部分人掙脫學以致用觀的束縛,做一些‘無用’的思考。”
調查中,55.7%的人表示很支持趙毅衡教授的上述建議。 (記者 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