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房地產市場變數影響“以房養老”
中國老年學會學術部主任、研究員陶立群介紹,“以房養老”多年來在各地都有實行,但始終沒能推行出去,主要是因為涉及到很多問題,“最大的就是房地產市場的變數不可控。”
“以房養老可以作為養老的一種補充形式,但作為主要方式肯定不可取,會存在很大的社會問題。”陶立群說,現在社會上對于房子的需求很大,房價也非常高,但到下一代時,一個孩子手上可能有幾套房,而且隨著現在政府加大力度建公租房,房價降下來的可能性很大,“現在能租3000元的房子,到時租1000元或者租不出去的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最終受影響的會是老人。”陶立群說,雖然老人是把房屋抵押給了銀行等企業,但后者沒有利潤時,其積極性也會大受打擊。
陶立群說,現在很多老人仍難以接受把房子抵押而不是留給兒孫,而且房子還有一個70年產權問題,“當然,現在房屋即使過了70年,所有人仍可繼續使用,以后國家也可能在這方面出臺相關政策。”
另外,在我國土地是國家所有的,“政府很可能會拆遷建設別的建筑物。”陶立群認為,養老應該有多種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應該是政府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養老退休金、相關福利制度等,“條件比較好的老人,可以把以房養老當做補充。”
據了解,在今年9月全國政協舉辦的“大力發展我國養老事業”提案辦理會上,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不少國家都采取“以房養老”措施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銀監會也就此展開過專項調研。但是,由于我國現有的制度———房屋產權70年,“以房養老”難以推行,并表示,“如果是房價上行期,‘以房養老’問題不大,可如果遇到房價下行期,有可能遇到其他問題。”
居家養老 將有床位補貼
車站將設 老人等候專區婚登信息 將多部門共享
■其他規劃
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本市將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護理康復、情感關懷、緊急救援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養老服務網絡,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服務標準、運行機制和監管制度,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據了解,目前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政府會給予養老機構床位補貼,十二五期間,本市將研究建立居家養老床位補貼制度,建立四級養老服務中心,具備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文體娛樂、學習培訓、康復保健、精神慰藉功能,以承擔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組織管理、指導監督職能。
同時,還將建立服務商準入和退出機制,并引導行業協會制定入戶家政服務、老年餐飲服務、日間托老服務、精神關懷服務等行業服務標準和指導性收費標準。
車站將設 老人等候專區
規劃提出,將在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區域設置老年人等候專區,優先通行,并在街道(鄉、鎮)建立心理服務站,在社區(村)設立心理咨詢室,培訓6000名基層社區心理輔導員,關心老年人心理健康。
十二五期間,全市養老床位將達到12萬張,百名老年人擁有床位達3.8張,將全面滿足老年人機構養老需求。本市將組建北京市助老敬老志愿服務隊,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人士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
同時,規范建設6000個社區(村)托老(殘)所,全市托老床位達到6萬張,養老(助殘)餐桌達到1萬個。各區縣均要有1所400張以上床位的區縣級養老服務機構,每個街道(鄉、鎮)應至少設置一所養老機構。
婚登信息 將多部門共享
規劃稱,將拓展婚姻登記服務網絡系統功能,建立與公安、法院、計生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并探索婚姻登記機關引入社工、婚姻家庭咨詢師及專業社會組織,提供婚姻家庭健康咨詢、法律咨詢、婚姻家庭危機干預指導和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收養管理辦法也將進一步完善,對于收養孩子的家庭,將對其條件進行統一評估。
本市將建成北京市救助管理總站,設床位900張,救助管理總站二期1500張床位建設項目也將啟動。各級救助管理機構還將設立反家庭暴力救助中心。
■實現“以房養老”三條件
1 老人擁有對房子的產權,才有出租或者抵押房屋的權利。
2 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使得房屋的出租或者抵押不至于影響正常生活。
3 老人經濟狀況適中,因經濟條件很好無“以房養老”必要;經濟條件過低不具“以房養老”條件。
本版采寫 本報記者 陳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