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下達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落實任務已提前超額完成,而隨著新的建設目標的公布,又一輪建設即將啟動,然而如何將保障房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上周末,在“2011中國·土地,安居之本——安居工程與地產市場論壇”上,京滬兩地的專家就建言,保障房建設切莫過度化。
以補貼的方式通過市場完成
“保障房最為重要的是體現公平和公正�!眹临Y源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葉劍平認為,對于實在困難的購房者,可以拉一把,讓其能夠進入保障;而對于一些夾心層的購房者,實際上并不要太多的由政府大包大攬,可以扶一把,給予一些補貼。畢竟全部由政府來投資的話,財力也有限。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不動產研究所所長洪亞敏也贊同此觀點。她說:“我們應做到量力而行,保障歸保障,市場歸市場,兩者應該各行其道。保障到什么程度,保障到什么水平,要看公共財政的能力,畢竟除了保障住房,醫療衛生、教育、交通,還有城市建設等都需要財政資金。保障住房在這里占多大比例,需要好好考慮。洪亞敏認為,保障房建設不應當是政府主導建設,而應該以補貼的方式通過市場完成。如果要采取以政府建設為主的模式,對地方財政的壓力太大。
“住房保障不是社會保障,保障性不能太高,房地產仍應該堅持市場化體現。”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說,在保障與市場的并舉中,一定要把握好“度”。
加大保障房政策創新力度
2009年底,上海在徐匯、閔行兩區實施共有產權房試點,房源銷售基準價在每平方米4800元—5200元之間,有1819戶家庭最終簽約購房。居民和政府按“七三開”共有住房產權。
上海市房管局局長劉海生曾介紹,申購者通過支付購房款取得部分產權,屬于“自助”行為;政府將其名下產權的“使用權”部分讓渡給申購者,屬于“幫助”行為;兩者合力幫助居民解決住房困難,逐步積累購房能力。而這一模式,也得到了論壇上專家的好評。
“我一直很關注上海執行的‘共有產權’保障房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執行,能夠有效的保障社會公平。 ”洪亞敏表示,通過共有產權的方式,政府能獲得房屋升值的利潤,并投入今后的保障房建設中。
而葉劍平則認為,目前在政府主導的保障房體系中,無論是上海還是北京,都應該加大政策創新的力度。他建議,在保障房建設中,可以引入第三方。也就是說通過政府定制,市場購買,把社會的流動資金引導到民生的問題上。通過一些產品的創新,政策的創新,能用公共的錢為公共服務,而不是由政府包攬。(記者 張駿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