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已到臨界點,看誰跑得快”
限購是樓市銷售一個重要的制衡因素。日前,10月27日,在一次會議上住建部部長姜偉新發言,稱限購令為“不得已的行政手段,一旦信息系統建立,限購令將取消”。此言一出,頓時激起千層浪,各方紛紛推測,此舉將成為限購令即將“放松”的信號。
但是,“取消限購”的推測很快即被推翻,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指出,樓市調控將堅定不移地繼續下去,將繼續嚴格執行調控政策,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來達到控制樓市虛高的局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表示,房價這一個月已經開始松動,但調控絕不可有絲毫動搖,要使房價回歸到合理的價格。
“中央調控決心非常明確”,省內房產專家王阿忠認為,重申堅決調控對開發商影響比較大,資金壓力比較大,開發商已經到了臨界點,這次重申對原來一些寄希望于調控放松的開發商是當頭一棒,接下來開發商恐怕是看誰跑得快。“扛不住,會降價!”
調控以來,福州開發商在房價上已經慢慢讓步,通過各種優惠、團購、一次性付款優惠等活動變相降價。“考慮到對開發商品牌和樓盤原來客戶的影響,開發商降價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鄭愛新認為,中央高層重申從嚴調控,開發商的壓力更大,福州開發商下一階段將“撕開遮羞布”,直接降價,而一手房和二手房會形成聯動,整個樓市將開始大幅降價,預計這一波整個樓市房價會跌三成。
“樓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而在王阿忠看來,住建部“取消限購”的聲音是調控持續性的一個信號。“限購是一個行政手段,對市場的干預太‘硬’,它遲早要取消,但是中央必然用其他更柔性的手段來替代限購”,王阿忠認為,房產稅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政策,而住建部提出的限購取消的前置條件“信息系統建立”,恰是房產稅征收的前提條件。
“房產稅是房地產行業發展成熟的必然選擇,這更合理,多持有房產多納稅”,王阿忠認為,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地方政府不可能一直依賴土地財政,房產稅將是一個更具持續性的財政收入來源。
王阿忠認為,樓市調控是一個長期的政策,如果房產稅征收,那么對樓市的影響就不僅是限購城市,恐怕是整個房地產市場。因此,投資者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套用股市的一句話,樓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新華時評
房價松動調控不能動搖
廣為關注的商品房價格,近一個月來開始松動。一些城市商品房銷售出現量跌價滯甚至量價齊跌現象,關于房地產開發商轉產、出售的消息也陸續傳出。這些現象似乎意味著,房地產業發展開始陷入困局。已有的調控政策措施還會持續嗎?回答應當是肯定的。
目前,房地產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部分城市成交量萎縮,開發商資金鏈吃緊。浙江樓市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房產商綠城集團被傳“破產”,上海一些樓盤降價引發利益糾紛,北京一些樓盤開始打折促銷,大型房產中介出現一定規模的“關店”現象,一些房地產開發商轉戰礦產開發……從這些現象來看,房地產業本身、上下游產業以及利益相關方似乎都受到了不小沖擊。
樓市出現這些現象,自然與宏觀調控有關。最直白地說,是被稱為“史上力度最大”的調控措施終于見到明顯效果了。從去年4月中旬起,政府調控措施幾番加力,原因主要是一些城市上漲過快的房價牛勁十足,邊調控邊上漲,調控政策措施幾次陷入“空調”危境。現在,調控終于見到明顯效果了,但還只是在個別一線城市,而更多的地方還沒有動靜。這種情況下,如果停止調控,就會功虧一簣。
政府對房地產市場實行的調控,不是針對房地產開發和合理消費,而是要抑制投機投資行為。不少城市商品房存量連年上升,許多高價位樓盤售罄幾年卻仍有大量房子維持毛坯。諸多現象都說明,投機投資行為推高房價是不爭的事實。從根本上來說,正是過熱的樓市投機投資行為抑制了居民自住自用需求,透支了房地產開發的利潤,才導致樓市出現了目前的現象。
房地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相應的消費能力、消費意愿作為支撐。房價長期超過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不能說房地產業發展是健康的。當前,房地產調控正處于關鍵時期,堅持調控不能動搖。只有房價回歸到合理水平,樓市存在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記者 楊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