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行政及金融方面的調控措施釋放告一段落,市場進入政策消化期,成交量及成交均價走低為大勢所趨。
是否存在“后房交會時代”?繼續以優惠為主導,調整價格策略,仍是房企這一階段的重要手段,也就是提到的“后房交會時代”。
這是有足夠的理由:持續的調控政策在輿論的大力渲染之下,使購房者價格的下調充滿希望,而目前開發商在降價方面采取“雷聲大雨點小”的策略,許多樓盤的“降價”更像是一種營銷手段,降價幅度并未達到購房者心理預期,購房者持幣觀望的心理加重。開發商在銷售目標、資金鏈等諸多因素壓力下,希望能夠快速出貨,實現資金回籠。在如此市場背景下,供需雙方博弈的結果,必然是房企犧牲部分利潤,持續釋放優惠措施,調整價格策略是必然的。
對于已經實施了全國布局的大開發商而言,得益于二三線市場的業務增長,彌補了一線城市和限購城市的低迷帶來的損失,而缺少大幅度降價的動力。但是,對布局僅限于幾個城市,甚至單個城市的中小開發商而言,如果出現現金流短缺的風險,通過股權轉讓或項目轉讓的方式解決危機,將是比降價更加明智的策略。不過,出于權衡得失,短期內開發商難有大幅度降價動作。
對于中高端物業,除了價格因素,客戶更多的還在于有品質的服務、細膩的現場感受,越高端的品牌和物業,在淡市下越需要有秩序地賣,而非“亂賣”。(沈海浪 尚峰地產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