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降價或者優惠成為房地產市場主流時,一向認為房產“只漲不跌”之觀點便遭遇了尷尬。發生在上海的老業主抗議開發商打折導致房子貶值引起的“房鬧”,在將此話題推到前臺的同時,也為此提供了重新認識并解決的機會。
“糾正人們對住房的慣性思維和認識偏差刻不容緩。”獨立資深觀察人士徐益文分析,長期以來的輿論導向過分強調住房這一商品的消費屬性(即居住屬性),忽視了其用于交易的投資屬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房子“只漲不跌”偏差認識的形成。上海“房鬧”就是這種認識偏差積累的結果,應該成為糾正人們對住房“只漲不跌”認識偏差的契機。
徐益文開出的藥方是借鑒股民對股市有風險的認識,即便賠錢了也很理性不走極端。股票從在中國出現開始就強化其“風險有賠賺”的認識,而同樣作為特殊商品的住房在強調居住這一消費功能的同時,其流通的投資屬性宣傳不足,住房天然地具有其他商品一樣的投資和消費的雙重屬性,同樣遵循諸如青菜蘿卜有漲有跌的市場規律。
但顯然,正如重慶金科地產沙坪壩區營銷負責人的觀點,重慶經濟大發展以及城市價值形成的房價長線看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重慶的購房者也能理性地認識目前迫于市場壓力而出現的項目降價銷售,而且降價也是循序漸進而不是一下子猛降,這也是目前重慶未出現上海“房鬧”的重要原因。
“但重慶的開發商也可以有所作為。”大鼎世紀地產(重慶)有限公司企劃營銷副總楊建軍建議建立“預警”機制。他認為可以效仿香煙盒上的“吸煙有害健康”,在客戶買房時告知房子的虧本風險,讓客戶學會在聽置業顧問介紹的同時學會自己理性判斷。這當然需要每個開發商都遵從這一規范才可行。
同時,潤豐地產營銷總監周昆侖認為在業主與開發商之間建立暢通的溝通機制也非常必要。雖然政策調控導致的市場降價行為,有其不可抗拒性,但對于先期購房業主面臨資產縮水的尷尬,開發商應該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同情,建立良好的溝通,而不能一味地擔心遭遇“輿論風波”而回避。
觀察人士認為,面對降價導致的市民房產資產縮水,除了市民要學會更好地考慮自身的利益和責任外,相關部門也可以考慮采取比如針對在調控中出現的“負資產問題”的市民進行按揭還款的利率或者額度調整等。(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