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降了多少?”這是近期聽得最多的一句問話。可以看出,在樓市冷清的背后藏著的都是一顆顆蠢蠢欲動的心。很多期待著價格下來后趕緊買房的人都在時刻盯著開發商公布的價目表,每當數字發生一點點變化心情就緊隨著起起落落。其實這與大部分的大宗買賣一樣,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比如買車。
但筆者發現,車市與樓市還是有著不盡相同的地方。近期也有很多朋友買車,也曾陪同一起挑選。在這些朋友當中,價格肯定是比較關注的一個地方,但還有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是車的質量。奇怪的是,在廣州的房地產市場中,大家現時關心的價格的因素卻仿佛遠遠大于質量。很多購房者會時刻關注著某個樓盤的房價的一丁點變化,只要價格稍降就欣喜若狂,但從來沒有關注過這個房子價格降了以后哪些材料變了,哪些地方改了。這些東西在房價面前好像不值一提。
而與此不同,在其他城市,好像這些觀念會有所不同。國內某個一線城市的開發商的銷售負責人曾向筆者透露,他就發現當地的購房者與廣州相比更加“難纏”。“他們往往對房子的要求都非常高,價錢重要,但房子的質量更重要。比如空間要大,裝修要好,小區的環境配套等都要做得很到位。甚至于裝修的風格、小區園林建筑的模式都要求得很細。”這在廣州的房地產市場看來,這些要求雖然都有,但在錢面前卻并不明顯。舉個例子,在成都,現在不少新建的樓盤都是實用面積大于建筑面積。比如一套1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的房子,實用面積可以去到120平方米,甚至130平方米。也就是說開發商是在贈送的實用面積,而不是在減購房者的實用面積。這在廣州基本沒有。也許你可以說,這是開發商在偷面積,廣州的規劃更正規。但事實上,在這種正規背后,吃虧的還是購房者。上述負責人就曾對這種現象作出點評,稱這是“別的地方的人比廣州買房者更會享受。”
事實上,這并非是廣州購房者不會享受。這更多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而且像廣州這樣的情況,實際上也是北京、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大城市所面臨的問題。“只要建房就有人買,就有人愿意住。”開發商當然就不會過于注重細節,而更多的精力擺在了如何最快,最多地建房,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賣掉。這其實是一個行業的追求問題。不可否認,最大限度、最快速地賺錢是開發商現在最強的本能,但這種只追求量的結果往往就會使得行業缺少質的保證。筆者發現,現在各地有不少土生土長的開發商都開始有追求,會有一些項目當作藝術品去打造而不僅僅是生財的工具。這樣不種從量回復到質的意味。現在樓市調控了,盡管成交縮了,但卻是一個好機會。如果國內那些規模超大,品牌效應較強的房企都能這樣去建設項目,相信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值得這些企業驕傲的樓盤,而隨之減少的就是業主與開發商無何止的抗爭。(蔣勁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