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房管數據庫,搜索到北京某地的一棟住宅樓,便可看到該棟樓內任意一套房的結構、產權、房主、過往交易等情況。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院長溫宗勇昨天表示,這個被稱為“北京市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的系統,是為市住建委管理全市房屋量身定做的終生檔案系統,目前已在政府決策平臺上投入使用。待系統運行穩定后,未來很可能會向公眾開放。
達到使用年限將告知產權人
北京是全國第一個建成這一房屋數據庫的城市,而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的科學理念源自國外。2006年,山東淄博市第八人民醫院收到了一封來自德國的信件——當年德國負責修建膠濟鐵路的部門致電醫院,稱醫院里面有一排房子是他們當年修建的,已經使用了87年,而德國當地建造的房子使用年限通常為70年。顯然,遠在山東的這排房子已經超過了法定使用年限,德國方面為此特別提醒醫院要注意及時檢修。
仿效國外發達國家建筑經驗,利用這一平臺,今后北京也將要求房屋建筑單位在建筑達到使用年限時,主動告知房屋產權人。除此之外,這房子是誰開發建設的?經歷過幾次轉手交易?目前的產權人是誰?之前維修過幾次,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些與房屋居住安全息息相關問題,市民未來都可以從檔案系統中查到,尤其是對那些購買二手房的市民,意向房源的各方面安全指標可以一目了然。
今年起新建項目將終生關注
溫宗勇介紹,這個系統囊括了全市所有住房,包括新建和存量住房,一共有25萬棟建筑。系統中還包括所有保障性住房項目,保障性住房的開復工都在系統監控中。讓保障房居民更為欣慰的是,今年起,本市所有新建保障房項目,建設、設計等相關單位的質量責任將被終生“鎖定”。
“其實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內,新建房屋的全生命管理周期已經被延伸到工程建設階段。”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還將其形象地比喻為房屋的“出生前”階段,當房屋入住后出現質量問題時,責任可以一直追溯到工程設計、建設源頭。
直觀記錄每套房屋交易價格
25萬棟建筑的信息采集歷時較長,除錄入歷史數據,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還對房屋進行修補測繪,通過房管局等部門進行信息外圍采集。該系統與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聯網,一旦房屋進行交易,信息將自動更新到系統中。
“設計這個檔案系統的初衷,是為了方便規范管理全市住宅建筑,有了房屋建筑時間、產權歸屬、房屋結構、房主、交易等戶口簿信息,對房地產市場監管有著重要意義。”溫宗勇說,在這個系統中,監管部門可以看到每套房具體在誰的名下,一共交易過幾次,還可以間接查詢到某人名下的房產數量,將有助于未來住房限購、差別化稅收信貸等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執行。
值得一提的是,每套房屋的全部交易價格也可以在這一系統中直接讀取,直接體現一個區域在某一時期內的房價變動,從而為房地產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他還透露,未來5年內,主管部門將會采用最因地制宜的辦法,把簡易樓的各種信息也全部納入到這一平臺中來。(記者 劉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