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腕》里的瘋子有一段搞笑的臺詞:“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四百平方米……你說這樣的公寓,一平方米得賣多少錢?我覺得怎么著也得兩千美金吧?兩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愿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兩千……”
想起這段“瘋話”,是因為看到了下面這則新聞: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透露,今后,將通過保有環節征稅等手段提高大戶型購買使用成本,鼓勵推廣中小套型,就是像買車面臨“買得起用不起”一樣,將來大戶型住宅也會“買得起住不起”。
“買得起、用不起”的招數貌似漂亮,但仔細想想卻是一個昏招。按照“瘋話定律”,真正有錢買豪宅的富人,不會在乎另外支出一筆“保有稅”。而對于已經買了大房子的人來講,現在征收這筆費用,等于“天上掉下來”一個交錢原因,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稅收政策不是幾個部門關起門來“研究”一下就可以輕易出臺的,沒有配套環境的輔助,只會讓簡單的邏輯推理荒謬化,很容易就導致“稅收多了一大筆,房價貴、大戶型多等問題還是那些問題”。調控的結果不僅“空調”,還讓大家白白多掏了腰包。
國家調控房價,主要的調控對象應該是負責批地、甚至鼓勵開發商經營城市的地方政府,還有就是開發商。大戶型為什么泛濫,即便跟消費者“貪闊”心理有關,難道跟地方政府不加約束的隨意批地無關嗎?
去年“國六條”中明確寫入了“90平方米以下住房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的要求,但在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的陽奉陰違下,加上關于“建筑面積還是套內面積”等枝節爭論中,開發商基本都找到了“解套”的方法。
因為地方政府、房產商之間過于復雜的利害關系和房產商過于強大的反抗能力,令政府難以看到在這兩個領域的努力成果,現在卻把矛頭指向消費者,希望通過捏這個軟柿子實現市場的優化,這顯然是本末倒置,難以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