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數五:無視消費者不滿情緒。在很多消費者心中,跨國企業很多時候意味著高品質、大牌子,在中國市場,在跨國企業更是將“大牌”進行到底。寶潔此前召回“歐樂-B”漱口水,除了有嚴格的時間限制,顧客還需提供存折賬戶等信息,也不能直接到柜臺退換貨。于是有消費者表示退款流程“過于復雜”,然而對于消費者的不滿,寶潔公司未作出任何回應和改進。
“未曾宣稱”非企業撇清欺詐嫌疑的萬能借口
面對被曝光的問題,跨國企業或視而不見,或避重就輕,“符合中國標準”和“未曾宣傳”變成了最常用的兩個理由。
“未曾宣稱”能否成為企業開撇清欺詐嫌疑的完美理由呢?北京市盛峰律師事務所主任于國富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采訪時表示,企業未曾進行宣傳并不意味著就沒有欺詐宣傳,也不能消費者發現商品或服務與自己理解的不同就認定商家欺詐。
關于如何判定企業是否涉嫌違規違法,于國富律師向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首先,要看產品質量法和食品安全法。不管企業有沒有宣傳,它的產品質量都必須是安全的,它的衛生安全應該是合格的,如果企業沒做到,就是違規違法。
其次,要看企業是否進行了虛假宣傳,是否捏造虛假事實,使消費信以為真。
此外,對于不完全構成虛假宣傳,或者默認消費者的偏差理解,企業應當及時告知消費者,而不是繼續隱瞞,提前告知。
對于我國部分標準落后、監管不嚴的問題,有專家表示,只能依靠不斷完善法律、提高標準、加強監管來防止企業鉆空子。
消費者維權成本高 律師:競爭對手和監管部門可成原告
消費者遇到侵權行為,如果涉及金額不大,很多消費者會選擇沉默。對此,于國富指出,消費者要進行成本分析,沒有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不能歸咎于消費者的法律意識不強。
在我國,民事訴訟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即民事訴訟必須有原告提出訴訟請求,法院才能受理。如果消費者考慮到維權成本過高,未采取任何維權行動,違法企業是否就能逃脫法律的制裁呢?
對此,于國富律師指出,除了消費者,競爭對手和監管部門也可對違法企業采取訴訟措施。他指出,如果企業虛假宣傳,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競爭對手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索賠。若受害者較多、涉及面較廣、危害較多,管理部門應當介入,使市場得以凈化。
新聞資料:
案例一:阿迪達斯、耐克等多品牌被曝含環境激素
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組織8月23日發布報告《毒隱于衣——全球品牌服裝的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調查》,稱阿迪達斯、耐克、優衣庫等品牌的服裝產品中含有環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據介紹,該環境激素能模擬雌激素,對生物的性發育產生影響,并且干擾生物的內分泌,對生殖系統具有毒性。
早在7月中旬,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就被曝排放環境激素類物質,但大牌們一直未給出回應。
案例二:阿迪達斯嬰童套裝纖維量標實不符
中國消費者協會8月24日公布了北京市場銷售的嬰幼兒針織內衣比較試驗結果,其中,標稱“adidas牌嬰童夏日套裝”樣品的纖維含量標實不符,其褲子纖維含量原標棉100%,實測值為棉85.4%、聚酯纖維14.6%,被指存在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案例三:漏油事故發生兩月康菲才開發布會 避答關鍵問題
由康菲任作業者的蓬萊19-3油田于6月上、中旬發生滲漏,康菲并未公布此事故,直到于7月初才被媒體曝光。 直到8月24日,康菲才第一次召開媒體見面會,當態度相當“傲慢”。當被問及“事故是否系人為”、“如何進行事故責任認定”、“做漏油評估的第三方是誰”及“是否會像BP一樣,成立一個基金會對過失予以彌補”等問題時,康菲方面均以“不能說”回應,或以“每位記者只問一個問題”為由對問題予以選擇性回答。
此次發布會上,康菲未公布渤海漏油事故的具體原因和環境影響評估,并稱未收到漏油賠償訴訟。
案例四:“家樂”濃湯寶被指標注不清 企業稱不召回
聯合利華旗下的“家樂”濃湯寶在“新”包裝上配料表中標注“可能含有”字樣,被指配料標注不清。隨后,北京、貴陽等地超市紛紛主動下架。 聯合利華隨后表示,根據國際慣例,濃湯寶在包裝上用“配料中含有”和“可能含有”的方式來表達致敏物質信息的提示,旨在負責任地提示消費者有關致敏的可能性。
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曾錫文則明確表示,暫不召回濃湯寶系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