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流通和消費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家監管部門都難以單獨承擔安全監管的重大責任。在‘一個部門管不了’的情況下,現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被迫選擇了多個部門分段監管的思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分段監管體制雖然有助于督促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避免‘一個部門管不了’的現象,但也出現了‘多個部門管不好’的弊端:監管部門之間既存在重復監管也存在監管盲區。在‘田頭’到‘餐桌’的各個食品生產經營環節,似乎都有農業、質監、工商、衛生等部門‘重兵把守’,但有毒有害食品仍不時出現在市場上”。
劉俊海分析說,為徹底打破“一個部門管不了、多個部門管不好”的惡性循環,食品安全法在堅持和完善多龍治水、分段監管體制的同時,必須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無縫對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為充分挖掘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管資源,實現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分工負責和職責明晰,食品安全法亟須厘清各監管部門的法定職責。
“但是,由于行政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食品安全法作出的規定并沒有落到實處。”喬新生說。
此外,劉俊海還認為,違法成本低導致企業不能很好自律,而消費者維權成本則過高;此外,行業協會為利益斤斤計較,不能嚴格制定標準等問題,也是目前食品安全監管疲軟的原因之一。
有效整合食品監管行政資源
那么,如何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做好這一事關民生的社會管理基礎工作?
喬新生認為,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關鍵,仍在于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食品安全委員會這一機構的職能作用,有效整合行政管理資源,形成無縫銜接的管理鏈條。
“保證食品安全是社會管理的一項基本任務。所以,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角度來說,社會還需要一個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宋華琳說,“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涉及各方面的綜合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光靠政府部門。原來我們強調的是食品安全監管,現在應該用食品安全‘治理’來統領這一工作,也就是說,只有政府、協會、企業、專家、公眾等各方面共同形成合力,才能將食品安全這件大事做好。”
劉俊海也認為,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食品企業來說,要提高其違法成本,同時教育企業主動承擔對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責任,因為這也是企業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政府監管而言,要強調各級人民政府在食品監管方面的統籌協調組織責任,各級政府要統籌規劃食品安全戰略。最近,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明確把省級以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質監部門的管理指導職責,由省一級工商局和質監局下放到這些部門所在的地方人民政府,讓地方人民政府有足夠的資源形成管理合力。另外,要堅決依法問責,對在食品監管工作中有瀆職行為的個人和部門,應依法追究其行政和刑事責任;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要加大對消費者的教育力度,讓消費者形成理智消費、科學消費、安全消費、綠色消費的現代消費理念,避免沖動消費。同時,還要為消費者提供及時關愛、救助,不能讓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后再受到二次傷害,要為他們的維權行為提供綠色通道。
“樹立科學的食品安全監管理念,將食品安全監管制度貫徹到位,形成對全社會有普遍影響力的食品安全文化。如果做到這三點,食品安全監管局面才能有望根本好轉。”劉俊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