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1+1》11月19日播出《“先發制人”:食品安全新思維》,以下為節目實錄:
主持人:
歡迎收看《新聞1+1》。
今天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就是FDA在中國的首個辦事處在北京揭牌成立,衛生部部長陳竺這樣評價,說這是雙方合作的一種新的形式。FDA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能給中國帶來什么,巖松你怎么看?
白巖松:
這是一個看著好像很普通的一條新聞,但是在這條看似很普通的新聞背后,卻透露了非常不普通的一個信號。尤其我要提醒觀眾朋友注意的是,這個事情之前,昨天在進行的中美食品安全這樣一個看似也很務虛的論壇里頭,陳竺部長的一番講話可是透露出最近我們持續地關注食品安全未來一個重要的解決之道,甚至思路都有了,叫先發制人。所以很多年后,我們回頭看食品安全的監管納入正軌的時候,恐怕忘不了這兩天。
主持人:
《新聞1+1》,不一樣的解析。首先我們來關注美國FDA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的新聞。
中美合作有利于我國食品安全監管
(播放短片)
解說:
FDA,這個名字在中國,您可能沒聽說過,但在美國,FDA大名鼎鼎。
就在今天,FDA這個百年老店飄洋過海,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分店,這是FDA第一次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引起眾多媒體關注。
這是今天上午FDA北京辦事處成立的剪彩儀式,剪彩人員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邵明立,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萊維特,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局長艾森巴赫以及美國駐華大使雷德,中美兩國對FDA辦事處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萊維特(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我們的期待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與當地政府建立制度化的合作關系,換句話說,增進我們的友好合作。第二,希望我們能夠對個例事件做個案研究,建立更快捷更廣泛的數據系統,以便在問題發生時有更快反應。
解說:
據悉,FDA在中國的主要工作包括幫助中國建設并完善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同時將美方人員派駐中國檢查出口至美國的食品安全,FDA駐京辦事處包括八個全職常駐職位,除主任一職外,還包括食品藥品設備方面的技術專家各一人,以及四名檢察員。
邵明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
深知道我們這一使命的艱巨,我們也深知道,只有合作,只有加強合作,只有發展合作,才是我們唯一的共同的選擇。
解說: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近日還將在廣州、上海設立辦事處,FDA辦公室將在中國尋找可信任的第三方獨立機構,對出口到美國的食品進行認證或是檢驗。
萊維特:
很快我們會落成在中國三地的辦公室,下個月我們將在印度新開兩個食藥局的辦公室,接下來在拉丁美洲也會再開兩個食藥局辦公室,我們在其他地方還會陸續設立辦公室。
解說:
FDA來到中國,有朋自遠方來,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這一次也不例外。
陳竺(中國衛生部部長):
中方有關部門和美方商談的結果,兩國將在對方的國家對等地設置食品安全的監管機構,中方正在準備當中。
解說:
值得注意的是,陳竺部長透露消息的研討會主題就定為加強食品安全機構間合作。對于中美互設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辦公室的原因,陳竺解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標準,出口食品不僅要符合國際食品安全標準,還要符合進口國的食品安全標準。
如今,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FDA遠道而來意味著什么?它是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還是火眼金睛的監督者?它有力量幫助中國打造一張嚴密的食品藥品監管網絡嗎?FDA究竟能給中國帶來什么?中美互設食品藥品安全管理機構,又會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主持人:
好,我們來連線一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何計國教授,何教授您好。
何計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系主任):
你好。
主持人:
美國的食品藥品管理局在中國的三個地方將開設辦事處,您覺得這樣的一個舉動,它向外界釋放的信號是什么?
何計國:
首先釋放我們中國政府更開放、更理性的一種發展的觀念。
其次就是說我們也認識到在中國目前存在的一些食品安全的問題,那么這樣的問題在美國也同樣發生過,但是它發生比我們早,那么以美國當年處理的一些經驗和它的一些技術來幫助中國處理食品安全,應該說對中國食品安全有很大的一個幫助作用。
主持人:
新聞里面說,美方說是要幫助中國進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方面的能力建設,您怎么理解這個能力建設,讓美方幫助我們進行?
何計國:
是這樣,因為這種能力包括我們在技術方面的一些能力,也包括我們在管理的方面,比如說檢查的時候有些細節,就是說只有以前經過很多事情的這種專家,他才會有這些經驗,所以在這方面都會有一些帶動作用、一些促進作用。
主持人:
您這是理解能力建設,好,謝謝何教授。
巖松,我剛才希望何教授跟我們解析幫助中國進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方面的能力建設,剛才何教授也解釋了一下他理解的能力,你怎么理解這個能力建設?
白巖松:
首先我覺得好像我們的內心都有一種,因為的確,我們的食品安全屢屢出事,尤其今年更是讓大家格外地關注,像三聚氰胺這樣的,我們內心好像都有一個我錯了,想做檢討這樣的概念。其實首先別忘了,這是一個對等的原則,不僅是美國的FDA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中國明年也會去美國設立相關的辦事處。美國這幾年食品安全威脅到我們的事情也不少,像比如說沙門氏菌,花生醬里頭有,這也是這次舉辦研討會和設立這項機構重點研討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美國花生醬里面的沙門氏菌,一個是中國的三聚氰胺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簡單先說,第一個是證明食品安全已經變成國與國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畢竟是民以食為天,所以雙方要到對方去設立相關的機構,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關卡前移了。就是說原來是你的食品到我們國家的時候,在邊境這塊來進行食品安全的檢查,現在在全球化的范圍內,這已經漏洞非常大,很危險,來不及,慢,所以現在我關口前移,到你國內去對要向我出口的食品實行監管,這是第二個信號。
第三個信號,我要在你國內選擇第三方的獨立論證機構,還要經過我的這種審批,如果說幫助中國能力提高的話,我覺得可能會體現在這一點,美國這么多年也出了很多很多的問題,它在監管,在獨立機構的認證等方面有很多的經驗,那么我們明年去的時候,相信也會采用同樣的方法。
我覺得第四點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以后食品的磋商,由于在對方國家設立了辦事機構,將變得非常容易解決和常態化。
主持人:
信息交流可能更通暢。
白巖松:
沒錯,非常容易。
主持人:
但你看雙方的這種解決機制是不是真正能夠做到對等,因為剛才短片里面也說到,美國的FDA在中國的機構它會有三個,就是在中國進行這種第三方的評估,但我們到未來在美國建設,我們是不是也能夠在美國找這種第三方?
白巖松:
我覺得像這樣的話可能問題不大,因為美國的第三方的論證的機構,因為它已經這么多年,已經相對成熟,但也需要有我們的審批,我們認同它向中國出口的這種食品,也是經過它的第三方論證的機構。所以美國也提到了有兩方面的幫助,一個是在更好的技術等等這方面;另外一個是食品監管體制雙方如何磋商,我覺得這是一個共同進步的問題。
陳竺部長在昨天的論壇當中特別談到對等這樣的原則,我想在國與國交往之中,這個對等可不是一個務虛的話。食品安全監管,從“望遠鏡”到“顯微鏡”
主持人:
或者能不能這么理解,可能有些問題,因為我們知道食品安全的監管,在我們國家是多頭治理,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美國的FDA在我們國家設立辦事處的話,用一種外力來壓住。
白巖松:
對,我覺得這里可能有幾個好處。第一個好處來說,你看他首先要談到這樣一點的時候,原來你到我美國海關的時候我再去查,這里頭抽查,或者怎么樣,是不是食品安全有問題。現在我在你的國家設立了安全機構的時候,所有向我出口的這種食品或者藥品,都要經第三方的機構來進行論證、評估,那好了。可是你的第三方機構的中立和客觀性需要我認可,這時候就會提出一個很高的標準,因為現在的通用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國際普遍的食品和藥品的安全標準,還有一個是被進口國,就是比如說我們直接說美國它的一個標準,那么它要用它的標準來衡量你是不是一個第三方的這種機構,你的客觀性,你的水準、能力,那么這就是一個標桿,如果你要向他出口的話,大量的這種中美之間的貿易額這么大,食品藥品之間也同樣如此,那你的第三方機構的建設就要加速,就要保質保量,做到客觀,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將來一個很重要的收獲。
另外,對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安全來說,也又多了一個砝碼,既然是對等原則,我將來到你美國,明年可能就去了,你向中國出口的很多的食品也要經過相類似的這樣一個論證過程,對我們的安全也又多穿了一件外衣。
我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我覺得過去對對方的食品安全的監管是用望遠鏡,現在開始用顯微鏡。
主持人:
剛才說到了兩個標準,就是我們出口的食品兩個標準,一個是國際標準,一個是出口國的它的國內標準,而出口國如果是發達國家的話,發達國家的食品衛生標準往往是高于國際標準。現在美國這樣一個FDA直接深入到你的內部,你說你滿足的是哪個標準?是國際標準還是所在國的標準?
白巖松:
我想有一個,如果眼前的事情一時間我們還看不清楚,但是從長遠的角度去看的話,毫無疑問,中國將來會采取逐步提高的一個食品藥品安全標準,會提高的,因為我們不能永遠建立在一個低標準,尤其在全球化這樣一個范圍內,舉一個例子說,可能是三聚氰胺含多少就算安全了,其實將來的標準是一點都不能有,哪能像我們前幾天做節目的時候,是不是0.2%就可以,我們也含糊了,0.1%是不是就沒問題。我覺得中國一定會面臨一個我們自己的食品安全標準在逐漸提升的過程,所以我覺得既是外力,也是內力,相結合,更可以使我們的速度提高得更快。我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反過來對各自國家的老百姓,從我們自己的角度來說,對我們自己面對的這種食品安全的環境有一個更快的提升。
主持人:
陳竺部長昨天也提到對等兩個字,但是我們看實體能不能真正的對等,因為雙方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雖然都叫FDA,但是職能不一樣。
白巖松:
但是我們也會有一個改變,我覺得今天節目的下半部分可能會關注到非常重要的信號,在昨天的食品安全論壇當中,陳竺部長的講話,我們暫且擱到后半部分。可是比如說到了這個地步,這幾年的時候,美國對我們的這種食品安全的出口,其實對全世界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說它的一個瘋牛病,導致像日本、韓國都終止了進口美國的牛肉,美國的牛肉在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行當,有過百萬人的就業。
甚至講一個細節,就因為阻止了美國的牛肉來進入韓國,后來當李明博當選為總統之后,他為了跟美國處好關系,立即解禁了美國的牛肉,就說可以進口到韓國了,沒想到導致韓國的百姓,還有牧民,就是養牛戶等等,極其不滿,游行等等,使李明博的支持率剛一上任不久,迅速地下滑,你就想想,圍繞食品安全,它已經不僅僅是食品安全的本身。
美國像沙門氏菌的這個問題,我們也曾經終止了進口它的鮮的西紅柿,因為也有一些病菌可能是這樣的,還有它的大腸桿菌,在國內也鬧得沸沸揚揚。其實現在食品安全是全世界很多國家都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是常做檢討,我們有很多的問題,但是日本國內對它的監管有不滿,美國國內對它的政府監管有不滿。所以在這次研討會上反而透露出是雙方的態度很好,美國也意識到這一點,雙方共同去提高這種監管水準。
主持人:
昨天的研討會上,美國的衛生部長也說了這么一句話,很中肯,他說現在食品衛生安全的問題不是說你中國的問題還是美國的問題,只要出了問題就是全世界的問題。
白巖松:
而且是一個鏈條,有的時候圍繞著一個食品,你一看,把很多的國家都給串起來了。比如說沙門氏菌,我們看到了,全球所有的超市都要去考慮我有沒有美國那兩家公司生產的花生醬,然后導源頭又導到墨西哥去等等等等,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鏈條。所以如果沒有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協作的話,恐怕食品安全在目前全球化貿易的一種范圍之內也是一句空話。
主持人:
您現在收看的是《新聞1+1》,我們的節目稍后會繼續關注中國在構建自己的食品安全方面將有什么樣的舉措。
先發制人,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新思維
主持人:
從這段發生的食品安全的事件來看,我們國家食品安全的信息披露是有些滯后的,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周一岳(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既然在雞蛋中驗到有,當然雞肉會驗,另外會看看豬肉或養魚,各方面肉類,我們都會驗。
解說:
這時今年10月,香港有關部門檢出第一例來自內地的三聚氰胺雞蛋后所做的表態。到10月底,相繼有三例來自內地的三聚氰胺超標雞蛋樣本被香港有關方面檢測出來,三聚氰胺事件由此再度升級。而此時,許多內地民眾也在發問,為什么又是香港查出了內地的食品安全隱患,為什么在檢測出第一例三聚氰胺雞蛋后,接下來的第二例、第三例仍然還是由香港查出,這家負責香港600萬人食品安全的機構,為什么屢屢走在我們的國家質檢總局之前。
其實三聚氰胺雞蛋由香港檢出并非偶然,在9月上旬,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不久,香港方面就成立了由專家和政府部門組成的行動組,對各類食品展開檢測,并陸續在一些內地產的食品中發現了三聚氰胺。
9月16號,行動組發現由上海伊利AB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雪條有三聚氰胺。
10月1號,香港有關方面宣布,內地產樂天餅干三聚氰胺超標。
在宣布檢測結果的同時,香港有關部門就建議市民停止食用問題食品,并當即要求業界回收。而在內地的三鹿奶粉事件中,情況卻似乎不同。
9月16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布22家乳制品企業69批次產品檢出三聚氰胺,然而直到10月14號,也就是近一個月之后,有關部門才緊急要求所有乳制品企業停售9月14號前生產的奶粉和液態奶,而其相應公布的三聚氰胺含量標準雖然與香港幾乎一致,卻比香港方面晚了整整15天,這似乎已經成為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中常見的現象。
國產或國內市場上的食品,先被境外監管機構查出問題,才引起我們有關部門重視,進而再對事件進行調查處理。
2007年3月,美國數千只寵物因腎衰竭死亡,當地民眾反映強烈,美國相關部門調查后宣布,這源于寵物食品中中國生產的配料含有三聚氰胺,事后美國全面禁止從中國進口該配料。
2005年2月,英國食品標準署發布公告,稱Heinz等30家企業的300多種食品中可能含有致癌的工業染色劑蘇丹紅。12天后,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辦公室向社會通報,經檢測,廣東Heinz美味源辣椒油中含有蘇丹紅。之后不到一個月時間里,蘇丹紅不斷被國內各省市的工商、質監部門從食品中檢出,辣椒醬、腐乳、腌菜、肯德基新奧爾良烤翅、方便面,這時人們才知道,原來蘇丹紅早已經無處不在。
所有這些無疑暴露出我國食品行業存在監管缺失,檢測有漏洞,標準滯后等許多問題。而現在,中美互設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中國的首個辦事處成立,也許正是我們從中借鑒經驗,取長補短的一個良好時機。如何完善我們的食品標準,堵住監管漏洞,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食品安全部門的管理水平,也許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主持人:
我們繼續連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何計國教授。
何教授,昨天在中美食品安全的政策研討會上,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我們要建立先發制人的食品安全體系,您怎么去理解他說的先發制人?
何計國:我剛才看了一下,我感覺他可能說的是在食品生產的環節里面去做一些控制,而不是事后去檢驗。因為食品的安全質量決定于它生產的環節是不是受到了一些有害成份的污染或者進入,而檢驗只能是事后查出來有沒有問題,其實已經解決不了什么問題了。因此先發制人應該是從生產的源頭,或者說從田間生產一直到整個食品鏈中,全部生產過程的管理來保證食品的安全。
主持人:
就是關口前移。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還即將籌建食品安全監管部際協調委員會,您怎么看這個舉措?
何計國:
因為在中國,其實在其他國家也有這種現象,就是說食品安全的問題不是由一個部門來管理的,是由不同的部門,比如說美國由FDA,由美國的USDA農業部,這樣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管理就需要有一個牽頭單位,所以我們在中國成立了一個這樣的協作委員會,或者協調委員,來協調各部門之間在監管中的一些信息的交換,以及統一的行動等等這些問題。
主持人:
謝謝何教授。剛才何教授說先發制人就是關口前移,你是否同意?
白巖松:
其實我們接下來要談論的這個問題,包括剛才教授談到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引起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和我的媒體同行高度的關注,這是一條大新聞,就意味著這么多年來我們在關注食品安全的時候,在整個監管思維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很欣賞陳竺部長說的先發制人的這種管理方法,因為如果不能在食品藥品監管方面先發制人的話,結果就是后發制命,因為用我們的身體去進行檢測,然后不斷地出現問題,你看奶粉的事件,從三聚氰胺到阜陽奶粉事件是不是都是這樣的例子,幾乎都是這樣的例子。所以先發制人是一個思路的重大轉變,是中國在食品藥品監管方面的一個徹底的思維革命。但是如果光有這樣一個空的先發制人,你就覺得很難找到抓手。所以剛才你接著問的第二個問題里涉及的這些關鍵的變化就非常重要。
整頓措施有助于解決“多龍治水”的亂象
主持人:
因為剛才我們在節目的上半段也說了,我們國家的FDA和美國的FDA在職能方面是有差距的,我們要解決一個食品安全監管的問題,會涉及到方方面面,連公安部、國家海關總署都會牽涉進去。
白巖松:
你看,我們現在其實有四大問題,第一大問題是多個部門來管食品安全,農業部、衛生部、質檢總局等等全都參與其中,都在管,有可能就都不管。我們在節目里也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發現陳竺在昨天的論壇當中已經談到,要籌建食品安全監管部際協調聯席會議、國家食品安全科學委員會、咨詢委員會等機構,什么意思?就是把各個部門合起來,形成合力,由衛生部牽頭,這樣負責協調機制,其實就是政府改革大部制的某種思路,由多龍治水,多龍治食品安全變成劃歸到一個部門,這時候責權利就比較明確。當然我謹慎樂觀,因為它還可能存在著扯皮或者怎么樣的問題,這需要國務院,包括總理,可能引起高度的重視,怎么讓他不扯皮,效率提高。
第二大問題,我們過去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剛剛劃歸衛生部,剛劃過去,質檢總局既檢玩具又要檢食品安全等等。那么請注意,陳竺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成立專門的食品安全檢測與評估機構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只針對食品安全的一個檢測的這樣一個機構,我猜想可能就要從質檢總局當中脫離出來,只是亂世用重典,現在食品安全是一個非常牽腸掛肚的事情,所以要由獨立的機構來進行這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接下來的時候談到了第三個,可能就談到了標準的問題。你剛才也問到了,關于標準,我也說會逐漸地提高,但是這背后要有一種制度條文的約束,你看,要成立中國食品法典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標準的立項、制定、審查、發布等等工作,要有這樣的一個法典委員會,專門來進行食品安全的標準設項等等,都非常重要。
如果說第四個問題,我就覺得是一個信息的披露問題。他也專門地談到了,要建立權威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發布機制,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統一發布,而且也特別談到了,昨天論壇也談到了關于媒體的監督等等。我覺得這幾塊雖然只是論壇中講的,但是這個風發射地非常強烈。我們已經關注由三聚氰胺引起的食品安全已經好幾個月的時間了,這兩天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主持人:
國務院溫家寶總理反復提及,就說解決食品安全的問題要從農田到餐桌,這是一個鏈條,那這一次的落實,這一次的安全整頓措施,是不是也在響應他?
白巖松:
我覺得總理在國外的時候提出來要用兩年的時間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安全的整個食品安全的環境等等,這必然要落實,現在都在籌建,這個風已經吹出來了,昨天陳竺部長吹出來了。接下來看落實,落實完之后,美好的這些愿望能不能在現實實施當中不被衰減,然后這種扯皮的等等很多事情能夠消減,所以我覺得先發制人的思路好,我們鼓掌,但是謹慎地鼓掌,我覺得等到真正讓我們都感覺到安全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