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問題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關系社會和諧、國家形象的重大政治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確保食品藥品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立足以質取勝”、“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首要的任務就是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地方實際的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查:澄清工作底數
怎樣才能實現有效監管?這是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最為關心的問題。
各級監管部門應進一步推進企業普查和分類監管工作,全面掌握企業質量安全狀況,著力實現質量安全監管“無數變有數,無底變有底,無序變有序”。
一方面,全面開展企業普查。通過普查,全面掌握本轄區的企業分布情況、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總體狀況,建立企業質量安全檔案,并進入計算機管理系統,從而找準突出問題,明確主攻方向,使監管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轄區內的生產經營企業的變化動態圖、重點產品行業分布圖、監管責任落實圖、質量安全警示圖,實行動態監管。
另一方面,切實加強分級管理。在普查的基礎上,各地加緊建立產品質量分級、分類監管制度,根據企業質量安全狀況和產品、設備的質量風險,科學劃分管理類別和級別。針對不同企業、不同產品、不同設備,根據輕重緩急,加強分類指導,落實好質量巡查、監督抽查、突擊檢查等各項措施,保證產品質量時時在控。同時,借鑒發達國家質量監管經驗,對高風險產品、高風險企業適當增加檢查頻次,并定期向社會公告產品質量狀況,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扶:落實幫扶措施
抓好質量工作,提高質量水平,主體在企業,源頭在企業,企業是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因此,要變監督為服務,變管理為幫扶,變處罰為引導,加大服務力度,切實加強企業的質量管理。
一是落實責任抓質量。督促廣大企業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和“質量是企業生命”的經營理念,把保證質量安全、提高質量水平、履行社會職責作為首要任務,自覺對照國際先進標準找差距,嚴格自律,誠信經營。
二是夯實基礎抓質量。引導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趨勢,制定質量發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健全從產品設計到售后服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鼓勵大中型企業推行卓越績效管理和“零缺陷”質量管理,樹立質量管理的示范標桿。
三是形成集群抓質量。鼓勵優勢企業、重點企業、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以品牌、資產為龍頭,通過聯合、兼并、控股、收購等方式,組建企業集團,形成產業集群。尤其對量大面廣的小作坊、小企業(尤其是食品企業),可以采取關、停、并、轉等措施,通過入“園”(食品工業園)、入“會”(食品工業協會)、入“團”(食品生產工業集團)等方式,靠大做強,聚散為強。通過提高企業集約化程度,既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也便于企業集中監管,消除安全隱患。
管:健全網絡體系
面對成千上萬的生產經營企業,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有必要建立一個全過程、全覆蓋的質量監管網絡體系,實現對質量工作的依法監管、科學監管、有效監管。
一是構建“兩個鏈條”,即建立從產品設計、原料進廠、生產加工、出廠銷售到售后服務的工業品全過程監管鏈條;建立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到餐飲消費的食品全過程監管鏈條。“源清才能流潔,正本才能清源”,全程監管重點是源頭監管。
二是形成“一個體系”,即建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質量追溯體系和責任追究體系。建立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核心是可追溯。做到這一點,建立索證索票制度和臺賬是關鍵。
三是鋪設“一個網絡”,即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產品質量監管網絡。質監、工商、商務等部門要加強合作,把食品、藥品、農產品、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消費品等重點敏感商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部納入監管網,納入監管部門的視線,不斷擴大網絡的覆蓋面。
四是建立“一項制度”,即建立企業質量誠信檔案制度,對守法經營、質量過硬的企業加強宣傳,提供優質服務和便利條件;對管理薄弱的企業,加大監管和巡查力度;對制假售假的,依法處理并列入“黑名單”,增加失信成本,遏制失信行為,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生產經營中質量失信問題,樹立企業誠信、負責的良好形象。
治:保持整治力度
繼續保持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好的做法、好的勢頭,持續加大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用法治的威嚴引導企業遵章守法、規范行為。
一是落實屬地化管理。強化“守土有責”意識,完善行政轄區打假責任制,以鄉鎮、社區為單位,推行產品質量“網格化”管理,全面落實“五定”措施,即定人員、定目標、定區域、定措施、定企業,使整治任務落實到部門單位、到鄉鎮社區、到執法人員,一個個企業、一類類產品、一片片區域整治,整治一個鞏固一個。
二是組織集中性整治。集中“優勢兵力”,實施“聯合作戰”,切實解決質量安全監管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把整治重點放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放在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小作坊等重點單位,放在食品和與健康安全相關的重點產品。
三是部署嚴打式行動。嚴格執行《特別規定》,用足用好《特別規定》賦予的權力,依法從重、從嚴、從快處理、打擊一批危害嚴重、社會影響大的制假售假違法案件。尤其要加大對大案要案的查處力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緊密銜接,集中力量開展破案攻堅,對列入掛牌督辦的重大案件應限時辦結,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壓態勢。
四是健全預防性措施。按照“防重于治、標本兼治”的要求,構筑打假治劣的五道防線,實現假冒偽劣產品的早發
現、早控制、早解決。
建:夯實基礎工作
質量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參與,齊抓共管。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途徑,爭取各方對質量工作的關注、重視和支持,不斷提高質量工作的政府關注度、群眾參與度和公眾支持度。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體系建設。各級政府應按照“五個一”的要求,切實加強對質量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即成立一個領導小組,把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政府常務會議每年至少研究一次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每年組織一次目標考核,每年召開一次全省質量工作會議。
二是加強責任落實體系建設。各級政府應按照建立“問責政府”的要求,對轄區內質量安全工作負總責,一旦發生重特大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事故、在全國造成惡劣影響的,應實行“一票否決”。
三是加強質量宣傳體系建設。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工作,充分利用“3·15”、“質量月”等契機,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宣傳質量法規,講解辨假知識,樹立起人人關注質量、人人享受質量、人人投身質量的“大眾質量觀”。
四是加強質量法制體系建設。針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面臨的新形勢及監管薄弱環節,加大質量工作地方立法力度。依法打擊各種質量違法違規行為,該重罰的重罰,對觸犯刑律的,堅持追究刑事責任,決不能以罰代刑、一罰了事,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五是加強技術檢測體系建設。檢驗檢測機構作為公共質量技術服務平臺,是加強質量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強對與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密切相關的定量包裝商品、食品添加劑、醫療器械和旅游娛樂設施等產品的檢驗檢測,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玩得開心、活得安心。(劉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