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北京大學2008級碩士研究生姜旸,在即將走出校園時因病去世,年僅25歲。他因喉嚨不適到北京大學醫院就診并被初步診斷為急性會厭炎,輸液時,他出現窒息癥狀,隨即停止呼吸和心跳。轉院后的第18天死亡。家屬質疑,北京大學醫院誤診、延誤治療,導致姜旸死亡。
昨天,北大校方表示,建議家屬做醫療責任鑒定,校方將根據鑒定結果,合法、合理、合情地開展善后工作。
北大碩士畢業前身亡
6月26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姜旸的多名親屬來到北大校內,拉起上寫“北大學子冤死校內”的布條。很快,眾人在校方人員的勸導下離開。
前晚,記者聯系到姜旸的家人。姜旸的母親趙女士說,兒子已經研三了,本來馬上就要畢業的,沒想到會遭此不幸。
趙女士說,6月1日上午,姜旸因嗓子疼到校醫院就診,“因為晚上他要坐火車跟同學一起出去畢業旅行,生病了沒法去”。起初,姜旸被內科醫生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可在服用醫生開的藥后并未緩解。當天下午2點多,姜旸再次到校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初步診斷為急性會厭炎,并安排姜旸輸液。然而,姜旸在輸液后病情突然加劇,開始呼吸困難。盡管醫生采取多種措施搶救,但姜旸還是在幾分鐘后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當天下午3點多,趙女士接到兒子同學打來的電話,稱姜旸病重已經轉到北醫三院。趙女士來不及換工作服就從天津趕到北京,在醫院,她被醫生告知,姜旸快不行了。醫院對姜旸做了氣管切開術,他可以通過呼吸機維持基本的生命體征。當晚,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書,并確診姜旸為腦死亡。
6月18日,25歲的姜旸因搶救無效去世。
校醫院被指延誤治療
姜旸的姨媽告訴記者,從6月18日至今,家屬們多次到校醫院討說法,“急性會厭炎并不是疑難雜癥,院方在接診和緊急救護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過失”。
趙女士稱,姜旸上午就診時,校醫院的醫生存在誤診之嫌,沒有進行全面檢查就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下午就診時,姜旸已有呼吸困難等癥狀,但是耳鼻喉科的醫生卻給出留院觀察的意見,沒有及時轉院。最關鍵的是,當姜旸病情惡化、形成窒息時,醫生沒有進行氣管切開術,直接導致腦死亡。
趙女士說,當家屬詢問校醫院接診醫生為何沒做氣管切開術時,對方表示不會做那種手術。“氣管切開術是五官科最基本的急救措施,這么大的醫院,就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嗎?”
姜旸的家屬說,他們曾與校方相關負責人和校醫院院長協商此事,但雙方沒有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
校方建議做責任鑒定
前天,記者在北京大學BBS上看到,6月26日,北京大學姜旸同學救治與善后工作小組,發出了《關于我校深圳研究生院姜旸同學因病去世的情況說明》(下稱《說明》),對姜旸同學的救治過程進行了說明,與姜旸母親的講述基本吻合。
《說明》中表示,北京大學醫院、北京市999急救中心和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都已盡全力診治,對姜旸同學的不幸表示悲痛和惋惜。
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夏先生說,關于校醫院在搶救過程中是否需要做氣管切開手術,現在沒有定論,須等待鑒定結果。校醫院耳鼻喉科是否能承擔氣管切開術,屬于醫學專業問題,無法回答。他表示,鑒于姜旸同學的家屬對于救治工作存在不同意見,校方勸說家屬向醫療衛生鑒定部門提出醫療責任鑒定申請,通過司法程序維護權益。學校將按照鑒定結果合法、合理、合情地開展善后工作。
急性會厭炎是常見病
昨日,記者在北大校醫院找到接診姜旸的醫生,及耳鼻喉科相關負責人,他們均拒絕接受采訪。傍晚,北京大學醫院張院長向家屬解釋,醫院里有用于氣管切開術的切開包,當時接診的耳鼻喉科醫生會氣管切開術,但是該科室17年來從未做過這種手術。
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耳鼻喉科醫生表示,會厭是位于喉頭入口處的軟骨,會厭發炎容易阻塞呼吸道。急性會厭炎是一種常見咽喉疾病,嚴重的會厭部水腫,發病急,極易造成呼吸困難、窒息,來不及搶救而死亡。氣管切開術是指迅速切開頸段氣管,放入金屬氣管套管,緩解病患氣管堵塞、呼吸困難、窒息等緊急情況時的一項手術,也是最有效最安全的一種急救方式,臨床醫生均應掌握該項技能并熟練運用。
本版采寫本報實習記者馮玥
-特寫
陽光小伙曾簽約銀行
趙女士說:“我現在總是反復回憶兒子打給我的最后一個電話,我勸他回家來看病,他不答應,說‘晚上要跟同學們去旅行,以后大家天各一方,難得有這個機會跟大家聚’。”姜旸的姨媽說,姜旸特別陽光,喜歡踢足球,本科在南京大學,后來又考取了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他一直是我們的驕傲”。由于家庭不富裕,孩子的學費都是家人湊錢攢齊的。“姜旸已經簽好了天津的工作,7月5日就入職了。”據了解,姜旸的接收單位是一家股份制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