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首個“世界肝炎日”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題是“認識肝炎,科學防治”。
乙肝病毒攜帶者究竟需不需吃藥?能完全看肝功指標判斷肝炎嗎?接種過疫苗會不會再感染病毒?省醫院肝病專家將為您揭示認識誤區。
誤區一肝功沒問題就不需治療
病例1:查出“小三陽”不管拖成肝癌
7月22日,在省醫院外七病區,華西都市報記者見到了28歲的肝癌晚期病人佟靖(化名)。病床上的他悔恨不已:如不是當初輕信鄉村醫生的話,對“小三陽”不管不問,也不會年紀輕輕就拖成癌癥。
“是鄉村醫生害了我!”佟靖說,10多年前他在樂山老家就查出有乙肝“小三陽”,但肝功沒有問題。當地醫生說不用治療。自己也沒當回事,不吃藥不復查。
2008年,佟靖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一檢查才得知已是肝硬化。今年1月,他的病情再次加重,轉到省醫院后,發現肝臟已出現多發性的癌癥包塊。
專家說法:肝功正常,說不定70%肝細胞已病化
省醫院外七病區(肝膽胰外科、細胞移植中心)主任黃孝倫說,在肝硬化
病人中,5%-10%的患者肝功能檢測結果顯示正常。長期以來,很多乙肝患者甚至醫護人員對肝功能檢測存在誤讀,認為肝功正常就表示乙肝病毒尚未對身體產生影響,無需治療。
“這是錯誤的!”黃主任說,肝臟具有代償能力,只要30%的肝細胞正常,就能維持肝臟的正常工作,肝功檢查不會反映出異常。但很有可能70%的肝細胞已經纖維化,即肝硬化。這時候再到醫院就診,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如何判斷乙肝病毒攜帶者是否該服用藥物?黃孝倫建議,乙肝病毒攜帶者要定期到醫院做HBV-DNA濃度監測,如果乙肝病毒在DNA中的含量超過了10的三次方,則表示具有傳染性,要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同時,他建議乙肝病毒攜帶者每半年做一次肝臟彩超檢查、AFP(預測肝癌標志物)檢查。
誤區二注射過疫苗不會感染病毒
病例2:打近10針乙肝疫苗抗體未“生根”
成都市民華女士在上世紀90年代接種了乙肝疫苗。但后來體檢顯示,她體內并未產生乙肝病毒抗體。
單位每兩年組織一次體檢,如發現檢測結果顯示沒有乙肝抗體,華女士就會到醫院進行補種。算起來,乙肝疫苗已打了近10針,但抗體仍未在她體內“生根”。華女士有些想不通。
“不排除有人注射疫苗后不產生抗體。”黃主任說,他曾遇到有病人小時候接種過乙肝疫苗,但后來還是感染了乙肝病毒,并發展為肝硬化。這就是疫苗接種失敗造成的悲劇。
專家建議:未產生抗體可換
種接種方式
為何有人接種疫苗后,體內不產生抗體?黃主任說,這可能與接種的方法和疫苗的質量有關。如果是疫苗質量的關系,接種人可向醫生提出換一種疫苗。我國常規接種疫苗的方法是分3次接種,一次注射1針。由于個體差異,這樣的濃度對某些人來說并不夠。
“注射疫苗后4周,應進行抗體濃度的檢測,如發現體內未產生抗體,可以換一種接種方式,一次性注射雙倍劑量,保證抗體的產生。”他說。華西都市報記者劉曉娜實習生朱亞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