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傳遞出的這些信號 要警惕!
小心頸部、腋窩出現淋巴核無痛腫脹,長期低熱、多汗、皮膚瘙癢等癥狀
由于惡性淋巴瘤表現比較隱秘,不易被察覺,因此診斷方面極易誤診。淋巴瘤早期癥狀與很多常見感冒等“小毛小病”非常類似,一些早期信號特別值得重視。最明顯的癥狀就是頸部、腋窩或腹股溝出現淋巴核無痛腫脹。如果在一個月內出現上半身淋巴結無疼痛腫大;渾身發冷、體溫不正常(尤其是夜間高燒);體重下降、沒有胃口、沒有力氣、咳嗽、呼吸困難、皮膚發癢、扁桃體腫大、頭疼等,需警惕患上淋巴瘤的可能性。
由于淋巴瘤初期沒有痛感,多數人很容易誤認為只是感冒或勞累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尤其是中青年人若不及時檢查將極其危險。建議當身體出現以上異常情況,千萬不要自作主張,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檢查,以免延誤病情。若能早發現、早就診,治愈率將會大大提高。同時年輕人平時要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
專家提醒,從很小的兒童到很大年齡的老人都可以發生淋巴系統的腫瘤,因為淋巴系統是人很重要的免疫器官,20歲到40歲是人的青壯年時期,淋巴系統處于一個非常活躍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更要當心。
活檢是一種簡單易行且痛苦較輕的操作,是淋巴瘤診斷最為可靠的方法,對于高度懷疑的病變部位進行全部或部分切除行病理檢查。
如果不幸患上淋巴瘤 不可怕!
已經從單純的放化療進入生物靶向治療時代,堅持治療半數有望治愈
作為一種源于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淋巴瘤分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兩大類。在亞洲地區,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生率遠高于霍奇金氏病,大約為9:1,由于惡性程度更高,愈后更差,所以一般談到淋巴瘤就是指非霍奇金淋巴瘤。
江蘇省醫學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省腫瘤醫院馮繼鋒教授介紹,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約3成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相比起其他類型淋巴瘤,這類患者腫瘤進展比較快,惡性程度比較高,可在半年到一年內迅速進展,治療難度較大。雖然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難度大,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對此“束手無策”。目前,美羅華聯合化療方案顯著提高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顯示,堅持8療程的標準治療,76%的患者腫瘤完全緩解,而隨訪10年發現,58%的患者獲得治愈,超過四成的患者可獲10年長期生存。
馮繼鋒教授表示,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淋巴瘤有望成為能夠治愈的一類惡性腫瘤。惡性淋巴瘤的治療模式已經從單純的放療和化療進入生物靶向治療時代,淋巴瘤的治療目標已不再是緩解癥狀,而應是獲得治愈。分型是否準確、首次治療成功與否,決定了淋巴瘤能否有效控制。如果病人一開始就能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合理治療,就更有希望在近期療效及遠期生存中獲益。
馮繼鋒教授說,新型抗癌藥物和化療方案的研發成功,特別是分子靶向藥物的應用,目前已有近20種腫瘤依靠聯合化療提高治愈率,部分腫瘤達到臨床治愈。比如睪丸生殖細胞腫瘤、霍奇金淋巴瘤等都已經被看作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對腫瘤患者來說,堅持規范化治療,不輕易放棄非常重要。
當然,經過正規治療后,腫瘤得到完全控制、臨床完全緩解的患者,仍面臨腫瘤復發的風險。特別是治療后的1—2年,故定期隨訪復查必不可少,其包括常規體檢、血清學及影像學檢查。淋巴瘤的復發率高達約30%,一旦復發,增長速度非常快。患者前兩年每3個月復診1次,后3年每半年復診1次,如果不明原因出現上述癥狀,也應及時就診。 (通訊員 胥林花 記者 畢曉紅)
-鏈接
羅京李鈺等明星因為淋巴癌逝去
羅京,1983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同年到中央電視臺工作,擔任《新聞聯播》播音員。2009年6月5日,羅京去世,死因為淋巴癌擴散導致心臟衰竭,終年48歲。
李鈺,演員。曾在《情深深雨濛濛》里扮演方瑜,2009年3月14日因淋巴癌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終年33歲。
林振強,香港知名填詞人,因淋巴癌去世:代表作《共同度過》、《零時十分》、《不羈的風》、《千千闕歌》等等。
張亞林,前國奧主力球員,2010年2月14日因淋巴癌在大連去世。張亞林出生于1981年,年僅29歲。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