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種名叫“魚精蛋白”的藥品,在普通民眾中的知名度意外大增。其受到特別關注的原因是產量銳減,全國各地醫院突然“缺貨”。更為關鍵的是,該藥是心臟手術中最普通的常見藥,而且“唯一”、“不可替代”。正因如此,全國多地心臟手術被迫“停滯”,眾多患者“命懸一針”。
在這個商家恨不得沒有需求都要“創造”需求來帶動消費的時代,一直有著剛需的商品反而無人生產,理由何在?說起來原因十分簡單:生產此藥利潤太低,甚至虧本,而企業又不能擅自調價,因為它是國家限價藥品,且十幾元的價格已經保持了近20年。因此,不管此藥市場需求如何,可以確定的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越來越缺乏生產的動力。
這種現象和原因,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從若干年前的第一次藥品大降價開始,“降價藥上了目錄就消失”的命運一次次重演,而此前消失的若干藥品之所以沒有“魚精蛋白”這么高的知名度,是因為它們消失后,很快就被類似藥品“替代”,患者用不到這種藥,還能用到那種藥,用不到廉價藥,還能用到高價藥。而這次情況不同了,用不到“魚精蛋白”,也絕無其他藥品可用,于是,大量心臟手術自然而然就被耽擱下來。藥品限價在實施中遭遇抵制,終于到了“要命”的時候。
“魚精蛋白”的遭遇不是偶然發生的個案。百姓需要廉價藥的美好愿望和企業追求利潤的天然屬性原本就是一對矛盾,為了調和這對矛盾,國家反復出臺各種藥品“降價令”、“限價令”,希望企業能夠擠出利潤空間將其恩施百姓。然而,相關部門似乎忘卻企業不是慈善家,他們可以被限價,更有停止生產或者將藥品改頭換面的自由,為了實現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良好初衷,相關部門僅靠一紙“限價令”遠遠不夠。
在這場“藥荒”中,一些人認為生產企業也很委屈。原因是近20年“魚精蛋白”一直維持定價不變,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這讓藥企無法生存。不過,這個理由似乎站不住腳,因為藥廠根本不可能只生產這一種藥品,而讓自己陷入虧損無法運轉的境地。全國唯一的“魚精蛋白”生產廠家坦承:“從直接成本說,生產魚精蛋白處于盈虧邊緣。魚精蛋白只是我們企業產品鏈中很小一部分。從企業整體經營狀況看,生產魚精蛋白之外,也要搭配效益好的藥。”
企業不愿生產可以理解,但是并非生產類似藥品就會走到破產倒閉的地步,因此,有關部門加強“救命藥”的制度保障是關鍵。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如果發生藥物短缺就進行協調,要求廠家增加生產,加強配送;如果這些藥供應短缺是因為價格偏低的原因,物價部門則應考慮調價,保持廠商的生產積極性;如果調價還不行,醫保將大量采購,或者由政府拿資金采購一批作為儲備,從而保障供應。
在各方的密切關注和強烈呼吁下,目前,這場“藥荒”看似已經得到了解決。生產企業稱,已將庫存藥分批發往最緊缺地區,并且正在加緊組織生產,新產品在本月底、下月初就將全部投向市場;同時,據稱國家相關部門也在論證“定點生產”急救藥品的可行性,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上,很多廉價藥物也都在醞釀進行定點生產。不過,在這種預警機制即將建立的同時,消費者們更希望看到的是,相關部門不要總是到了“要命”的時候才來當“救火隊員”,而是能夠事先建立好“防火制度”,加強“防火意識”,降低類似災難的發生幾率,這種態度不僅應該適用于“救命藥”的保障供給上,也應該適用于其他事關公共福利與安全的保障上。本報記者 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