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本市各級醫療機構也結合正在開展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根據各自的定位和服務人群特點,以病人為中心,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努力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創新醫療服務方式,打造特色服務品牌。
本報從今日起將連續推出一組報道,聚焦上海醫療機構在改善醫療服務方面的新做法、新經驗,以推動醫療機構更好地為民服務。
周五晚上入院,周六下午出院。趙女士沒有想到,她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做“宮頸息肉根除術”,不但沒有等候十天半月,而且入院、手術、出院前后不過短短一天,全部治療費用也節省了不少。
今年4月下旬起,市一醫院巧做“空間大挪移”,壓縮行政后勤和醫務人員休息場所,新開辟了擁有53張病床的日間病房,加上原先的眼科與位于松江南院的日間病房,總床位達到119張,成為上海規模最大的日間病房,就醫難、住院難、手術難得到了初步緩解。
近年來,市一醫院醫療服務量不斷增長,今年上半年門急診高達135萬人次,住院手術1.7萬余人次,同比增30%,居全市23家市級醫院首位。有限的醫療資源與巨大的醫療需求之間,矛盾非常突出。怎樣盡力而為做實事,緩解群眾看病難?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醫院上下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應從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入手,擴大日間病房的規模。
日間病房已在國際上通行,即對一些常規基礎手術,術前檢查安排在門診完成,病人入院當天即行手術,24小時內出院,從而提高床位周轉率。市一醫院地處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向外擴張已無可能。新增日間病房想法是好的,可用地從何而來?多方謀劃,領導班子將目光投向了“地下”:醫院擁有寬闊的地下人防設施,當初是作為戰備空間,如今成了庫房和醫生護士休息場所。決心一下,改造工程立即實施。清空多年積壓的物資,布設管道和電路,重新分隔空間……經過改造,原先的陰暗雜亂變得明亮整潔,除了必要的休息區域,所有空間盡量讓給病人。
有了用武之地,日間病房的適用范圍隨之擴展。日間手術從限于眼科變成了“全科”:普外科、泌尿科、婦產科、胸外科、整形科、消化科……各科室紛紛推出適用日間病房的病種,并由主任醫師和高年資護士擔綱查房和護理,確保醫療質量與安全。床位分配也以效率最大化為原則,各科都有幾個“基礎床位”,其余“共享”,由醫院統一按需調配。針對腫瘤病人化療難的狀況,醫院還推出了日間化療,對定期化療患者,安排在24小時內完成并出院。
據統計,從4 月下旬到現在,日間手術已完成數千人次。病人住院從過去的7―15天縮短到1―3天,等候入院的時間也因此大大縮短,從以前要等候2―3個月,到如今一般一周左右即可安排入院。住院天數減少還降低了醫療費用,醫藥費、床位費、餐費、護理費等平均可下降15%―30%,如果加上家屬陪護的隱形支出,病人負擔大為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