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生部在網站上公布《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芬幎�,醫師受聘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執業的,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增加注冊的執業地點,醫師原則上應當在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內執業,地點不超過3個�!锻ㄖ愤要求各地衛生行政部門應引導醫師合理流動,并鼓勵醫師主動自愿到基層和農村多點執業。這一紙通知,可以視為新醫改方案條款———“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的具體細化。
允許醫師多點執業是不是“走穴”的合法化?這一制度能否真正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本報記者對這些熱點話題進行了采訪。
一名醫生可受聘多家醫院
福州市某三乙醫院每周末會邀請外省一眼科醫生利用周末前來實施相關手術,專家雖然技術好,可每次來都要在衛生部門備案,以“專家會診”的名義前來,否則就是非法行醫,而且每次都來去匆匆,病人術后就診很不方便,也鬧出不少麻煩。該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通知》對很多小型醫院、基層醫院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以前他們只能請專家來“走穴”,今后卻有可能請他們來當“坐堂醫生”。
福州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陳阿榮認為,讓大醫院醫生到基層醫院執業,不論從資源配置還是服務患者,以及實現醫師價值,都是皆大歡喜的事。據了解,福州曾進行過醫師多點執業的相關嘗試,但由于諸多原因,最終“流產”。
多點執業并非“走穴”合法化
在醫療界,醫生“走穴”有一個說法,叫做外出會診。
多點執業是不是醫師“走穴”的合法化?《通知》第一條也指出,醫師多點執業是指醫師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從事診療活動,不包括醫師外出會診。
那么,多點執業與“走穴”到底有什么區別呢?昨日,福州某三甲醫院一名主任醫師說,“走穴”是臨時性的,有的是專門針對某個病例,有的是短期診療,而多點執業應該是一種長期行為,并且是這家醫院的注冊醫師。有人認為,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就沒必要再偷偷摸摸“走穴”,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走穴”暗潮。
專家資源或難輻射到基層
“如果沒有鼓勵性措施,誰愿意跑去基層的醫療機構注冊呢?”昨日,一家三甲醫院的主任醫生認為,讓醫師主動受聘為第二家醫療機構,本意是緩解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欠缺問題,但很可能最后變成醫生仍在中心城市實現多點執業,或是到民營醫院去多點執業,專家資源很難真正輻射到基層去的局面。
福州市衛生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福州醫改還沒有涉及,衛生主管部門應以保證質量和安全為前提,對醫師多點執業設定“門檻”(如專業職稱、健康情況等),并督促醫師與執業醫療機構簽訂相關法律責任分擔協議,從而實現引導醫師合理流動,鼓勵醫師主動到基層和農村多點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