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常州檢驗檢疫局圍繞總局“抓質量 保安全 促發展 強質檢”的工作方針,從嚴監管、實現有效轉移,有力維護三大安全成效顯著。
一是創新衛生檢疫監管模式,保障口岸衛生安全。我局制定的《常州口岸國際航行船舶代理分級分類管理辦法》于6月1日試運行,并對常州口岸從事國際航行船舶代理的全部5家單位實施分級評定。這一舉措在全省系統首次將誠信管理引入衛生檢疫監管,開創了口岸對船舶代理監督管理的先例;加大口岸衛生檢疫與反恐設施投入,鞏固并加強與地方疾病防控機構、其它聯檢部門和技術檢測機構的合作,提高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綜合控制能力;旅保中心傳染病實驗室順利通過CNAS17025質量體系的能力認證審核,增強衛生檢疫技術支撐能力。
二是創新進出口食品、農產品檢驗檢疫監管模式,保障食品農產品安全。深入開展打擊假冒侵權酒類產品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行動以及領苯二甲酸酯類專項監督檢測,并與殘留監控、食品評價性抽樣檢測相結合。1-10月,完成殘留監控檢測樣品20個、評價檢測樣品300個,檢出樣品不合格8個,檢出不合格進出口食品19批,查出不符合項66項,監督企業進行了整改;加大基地管理力度,幫助1家基地企業通過第三方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審核;江蘇金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管理通過省局一類基地管理考核;幫助江蘇德勝食品有限公司順利通過美國FDA現場檢查;提高企業自檢自控能力,使常州炒貨瓜子實現首次出口;力促臺灣茶葉安全進口。
三是創新進出口工礦產品檢驗監管模式,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根據產品的風險等級確立檢驗監管方式,實施了日常檢驗、檢測監管、現場監管和企業能力驗證“四位一體”的檢驗監管模式,不斷提高檢驗監管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落實企業分類管理動態化工作要求為動力,推行每季一調整,半年大調整的工作機制。1-10月,共對400余家企業類別進行動態調整,報一類企業4家、二類企業16家,二類降三類企業8家,停止一類企業資格1家;全面開展“出口工業產品檢驗監管風險管理系統”的試運行工作,完成了514家企業的分類企業檔案信息化,為無紙化檢驗監管工作打下基礎;在分析取樣風險、總結以往取樣過程風險的基礎上,在全省口岸率先探索推出《常州口岸進口大宗礦產品取樣管理辦法》、與北侖、舟山兩局深化大宗散貨檢驗鑒定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規范了檢驗過程管理,有效防范了進口大宗散裝礦產品的檢驗風險。(謝同彬)
謝同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