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有的項目常以周邊各類商業、教育、交通資源為賣點,但房屋交付使用之后,業主們發現,靠步行去學校還是太遠,想坐個公交車或是地鐵,走到站臺也要幾十分鐘。這些配套在沙盤上和規劃圖上看來都是資源,但真正使用起來并不那么方便了。買現房可以提前視察這些資源的便利程度,比如考量一下家附近的幼兒園,是不是送孩子上學步行十幾分鐘就能到達?旁邊的小學、中學教育資源如何?搞定這一切,日后至少不會因為孩子的上學問題再搬家。另外,即使從規劃圖上看到的地鐵路線剛好經過家門口,也要看看地鐵站是不是規劃在項目附近500米的輻射范圍內。
視野:現房的小區基本成型,購房者可以在周邊轉一轉,看看居住之后的外圍視野都有些什么內容,綠化帶、湖泊等的設計是否到位。要知道,這一草一木也是買房成本,都是被計算在房價之內的。
現房挑選·內場
樓間距一目了然
樓間距:現在買期房,購房者只能通過沙盤來感知整個小區的樓間距情況。但是沙盤常常也被當做一種營銷手段,為了吸引購房者,這個模型常被開發商加以美化甚至改變比例,比如適當加大樓間距離。即使購房合同中已經明確了樓間距的數據,但購房者只能靠想象,直觀感受還是來自于沙盤。沒有什么比現房、準現房的實際樓體間距更真實了。一般情況下,高層樓座左右間距應該不小于13米,這樣才能保證舒適的居住感覺和通風采光效果。在買房時到現場走一走,親身感受一下樓間距,看看是否有密集壓抑的感覺。
采光:期房賣得早的時候,很有可能購房者想買的那一層或者前后樓座還沒完全建好,所以也就沒有辦法考察樓層的采光效果。而在實體樓座已經建好的情況下,就可以查看采光如何,配合著樓間距和樓座位置,可以看看陽光可以照射到第幾層,有沒有出現底層擋光的情況,最短日照能照射多久。此時正值冬天,陽光照射時間最短的季節,也是考量樓座采光最有效的時節,購房者可以利用此節氣,選個早上或傍晚,關注樓層的采光情況。
設備間:有很多讀者曾反映,買期房時覺得一切條件都挺好,但交房使用之后發現自家窗外卻是一個龐大的換熱設備,這不僅影響了業主的視野,而且設備的噪音輻射等其他干擾影響著業主的居住。這是購買期房時面臨的很大問題,因為類似變電站、換熱站等設備并不會擺上沙盤。若買現房,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因為現房交付時這些配套都已經到位,購房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房源周圍有沒有變電站等公共設備,如果有,是否在其運作時因為噪音過大等現象影響了實際居住。
現房挑選·戶內
戶型結構實地探查
私密性:如果戶型的私密性不好,居住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尷尬。買現房時,不妨站在自家的窗前,查看一下從自己家窗戶能否清晰看到對面房屋內的客廳甚至是臥室內的一切舉動,因為你能看到對方家的,就說明別人也同樣可以看到你家的。除了前后考察,購房者也要看看同一樓座同一樓層左右相鄰的房屋,是否有陽臺太近、兩家窗戶太近等情況出現。
還有一點要注意,實地考察時購房者不要忘記感受自家與外界的通暢性,比如電梯和樓梯,尤其是樓梯,一定不能忽視 ,因為發生緊急情況時,這是唯一的逃生口。看看樓梯的消防通道是否暢通,消除消防隱患。
擋光:在外圍看過樓座的采光情況之后,還要看看戶型內部是否采光良好。因戶型結構的問題,一些以“凸”字形結構設計的樓座,大多會出現擋光的問題,再或者因為戶型結構設計得不合理,家中能被照射的空間太有限。最好的判斷住宅采光是否良好的辦法,就是選在這個季節,分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多次考量家中的日照時間。如果全天日照時間還不滿2小時,購房者就需要另行考慮了。
戶型:進入一間現房,購房者可以從門廳走到各個房間來感受戶型的布局和功能分區。很多購房者想要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買的期房面積也比現在住的舊房子大,但交房之后發現實際居住感覺和之前差不多。所以只有親身感受,才能知道戶型的有效面積和各分區的面積分配是否合乎自己的要求。
看戶型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考察開發商的建筑質量。購房者可以多看墻角這些邊緣地帶,最好能選擇在雨季看房,這樣就知道房子存不存在漏雨滲水的質量問題。如果是精裝修的房子,不要被眼前的建材家具亂了眼睛,要自己研究房屋空屋這個主體,同時多觀察天花板、墻角等各個接角處的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