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綿綿的面包聞上去香噴噴的,被咬過一口的曲奇餅干露出了牛奶的夾心,紅彤彤的草莓散發著誘人的光澤……這些不是豐盛的下午茶,而是一堆足可以假亂真的仿真食品。雖然為之吸引,但周女士不敢購買。“做得太像了,怕家里的小寶寶上當,會趁人不備誤食。”
周女士的擔心并非沒有根據,考慮到其潛在風險,仿真食品早已為一些國家所嚴令禁止,比如歐洲市場。記者了解到,自從1987年以來,歐洲共同體87/357/EEC指令早已禁止外觀像食品且放入嘴里或吞咽后可能有危險的產品的生產、銷售和進口。之所以將仿真食品視為危險品,出于兩種考慮:一是與食品相像,以至可能與真正的食品相混淆;二是當產品放入口中或攝食時有潛在的風險。該指令將食品仿真產品定義為:食品仿真產品雖然不是食品,但具有食品的形狀、氣味、顏色、外觀、包裝、標識、體積或大小的產品。消費者尤其是兒童可能會將它們與食品混淆,因而可能將其放入口中、吮吸或攝食,這樣做可能很危險,例如會導致窒息、中毒或消化道的穿孔或障礙。
2008年1月到9月期間,歐盟非食品快速預警系統(RAPEX)頒布了43個食品仿真產品方面的通知。RAPEX是歐盟對所有危險消費產品的快速報警系統。所有通知中的4%與食品仿真產品有關。
歐盟的的警示和叫停并沒有影響到仿真食品在國內市場的廣泛流行。記者注意到,北京市場的不少小店里,各式各樣的仿真食品正賣得火熱,且品種多樣,橫跨中外各界飲食,外形惟妙惟肖。就在記者看得眼花繚亂的時候,銷售人員熱心地推薦了一款仿真面包,大小和真正的面包相差無幾,金黃色的外皮,上面用“巧克力醬”畫了一張笑臉,湊近聞一下,果然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真有點新鮮出爐的感覺。
“這一款產品是店里銷量最好的。可以掛在手機上或者包上做裝飾品。”銷售人員介紹說。當記者問及這只“面包”是什么材質,香味為什么這么濃的時候,銷售人員卻毫不知情。事實上,店里多數仿真食品掛件和擺件均為三無產品,沒有任何產品包裝和標識,更沒有生產廠家等信息。至于產品材質,看上去多數為塑料制品,且部分產品色澤光鮮,應該是涂了增色劑或者亮油之類。正在選購類似產品的消費者多為年輕女生,她們多數被產品可愛的外觀所吸引,完全忽略了其他因素。也有個別消費者不受誘惑,“確實很好玩,但香味太人工,明顯添加了化學成分”。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這些仿真食品有很濃的香味,可能是含有酯類化合物,這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香料,聞多了對人體沒有好處。同時,這些產品為求得效果逼真,采用塑膠、發泡劑、色素等成分,很可能含帶有苯環的化學物質,有些帶苯環的化學物質可以誘發癌癥,也可能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因此,不要長期接觸為好。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給小孩子當玩具玩,以免誤食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