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開始實施的《小麥》強制性國家標準在今年的夏糧收購中實施效果顯著,使優質優價政策落到了實處。6個小麥主產省的托市收購中,僅白麥比例的提高就使農民增加收入27.07億元。
據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龍伶俐介紹,2008年1月1日發布的《小麥》(GB1351—2008)國家標準是對1999年發布的《小麥》國家標準的修訂。原標準主要依賴感官檢驗,一些收購企業將白硬麥作為混合麥收購,農民利益受到損害。修訂標準,實行儀器化檢驗,減少人為檢驗的偏差,是落實糧食收購政策、保護農民利益的具體體現,被列入國家標準委2006年第一批制修訂國家標準項目中。本次修訂《小麥》國家標準最主要的變化是對小麥分類檢驗方法進行調整,根據小麥的硬、軟、混合分類檢驗,確定了我國小麥硬度分類指標體系。硬度指數大于等于60的為硬麥,小于等于45的為軟麥,介于兩者之間的為混合麥。這一變化實現從感官檢驗向儀器化檢驗的重要轉變,消除了人為因素影響,確保小麥收購質量檢驗的客觀公正。
2008年新年伊始,國家糧食局要求各地開展新標準的推廣和培訓,要求承擔托市收購任務的企業配備檢驗儀器,收購時在顯著位置公布新標準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規定的質價標準,做到收購價格上榜、質量指標上墻、標準樣品上臺,讓農民明白售糧。繼1月下旬全國26個省糧食局和中儲糧總公司的113名標準化骨干培訓后,小麥主產省和中儲糧各分公司都組織了分層培訓,僅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湖北6省參加培訓的人員就達1.4萬人次。培訓確保糧食購銷企業的管理人員能夠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標準,檢驗人員能夠正確掌握新標準的檢驗要求。安徽、江蘇等省的糧食部門還對糧食經紀人進行了培訓,通過他們進一步向農民宣傳。
采用小麥硬度儀進行硬、軟、混合分類檢測,是實施新標準的關鍵。為確保新標準實施,國家糧食局組織制定了小麥硬度測定方法、小麥硬度儀技術條件和檢定規范、小麥硬度儀校正實物標準樣品及標準樣品制作規范,同時對小麥硬度儀的原理、結構性能、實驗驗證數據、產業化條件進行了論證,對儀器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加工水平和經濟運行情況等進行了審核。據統計,各小麥主產省配備的小麥硬度儀共計4549臺,其中6個托市收購省配備了3900臺,基本每個大的收購庫點有1臺硬度儀。
據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提供的情況,今年小麥收購開始后,國家糧食局組織6個小麥托市收購省份采集小麥樣品2018份,按新標準檢驗的結果是:中等以上占95.7%,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白硬麥和白軟麥合計為70.8%,較上年提高約4個百分點;紅硬麥比例為2.1%,基本沒有紅軟麥;混合麥比例為27%。從抽樣檢查看,入庫小麥整體質量與收購碼單記錄質價相符率為97.1%,說明各地執行新標準總體情況良好,未出現壓級壓價、克扣農民的現象。售糧農民和經紀人對小麥新標準和新的收購驗質要求都比較清楚,對實施新標準的檢驗驗質結果沒有爭議。截至8月25日托市收購基本結束時,6省托市收購小麥397.5億千克,其中白麥90.4%,混合麥9.6%,基本上沒有紅麥。托市收購6省僅白麥比例的提高就使農民增加收入27.07億元,主要原因是新標準消除了人為干擾,優質優價沒有爭議,農民和經紀人放心售糧。
實施新標準對于農民增收、企業增效、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小麥新標準的實施和收購檢驗儀器化的推廣還存在許多困難。儀器價格每臺平均8500元,基層收購企業難以承受,目前多數小麥主產省份儀器配備數量仍然偏少,儀器檢驗仍處于輔助地位;另一方面小麥品質比較好的省份和地區認為硬麥也應拉開差價,托市收購中硬度指數大于60的白硬麥都按每千克1.54元收購,沒有進一步反映品質差價。
相關鏈接
小麥硬度:小麥籽粒抵抗外力作用下發生變形和破碎的能力。
小麥硬度指數:在規定條件下粉碎小麥樣品,留存在篩網上的樣品占試樣的質量百分數。硬度指數越大,表明小麥硬度越高,反之表明小麥硬度越低。
硬質白小麥:種皮為白色或黃白色的麥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數不低于60的小麥。
軟質白小麥:種皮為白色或黃白色的麥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數不高于45的小麥。
硬質紅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數不低于60的小麥。
軟質紅小麥:種皮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的麥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數不高于45的小麥。
混合小麥:不符合硬質白小麥、軟質白小麥、硬質紅小麥、軟質紅小麥規定的小麥。
———上述資料引自國家標準《小麥》(GB135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