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奶粉、問題雞蛋中出現的化學添加劑,正連帶著引發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質疑。頻頻出現在食品包裝上的天書式的種種添加劑到底是什么東西?因為味蕾誘惑而無孔不入的添加劑,究竟把多少化學合成的物質帶入了我們的體內?記者昨天在桂林路上某大賣場三樓食品區域調查,發現從蜜餞到餅干,從冷凍食品到熟肉包裝制品,從醬油到飲料,90%的食品配料里都含有食品添加劑。
在超市所售的食品中,大部分食品都含有至少2種食品添加劑,最多的是某品牌的膨化食品“干杯脆”,其規格僅為25克,可其中的食品添加劑竟然多達16種。據了解,目前納入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已經達到近2000種,分23個類別,在這些類別里,有的是為了改良口感,有的是為了更加漂亮,有的則是節省成本,簡便制作。
人們對食品添加劑越來越感覺無可奈何,同時也被迫習慣了它的存在。食品添加劑究竟有哪些神奇的“魔法”,讓生產者情有獨鐘,消費者“愛恨交織”?
魔法一:讓食物越來越好“吃”
現代的食物越來越好吃。面包香氣撲鼻,餅干酥脆松軟,可你愛上的到底是食物,還是添加劑呢?
40歲的賀女士每天都要喝酸奶,然而10多年前,她卻非常討厭酸奶:“喝第一口就不愿意喝了,酸得不得了,還有一股餿的味道。”可到了前幾年,她的態度轉變了:“酸奶甜甜的,聞起來有一股奶香味。”
讓賀女士轉變的“魔法”,正是食品添加劑。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學院院長肖作兵教授向記者解釋了現代酸奶好喝的秘密:原來酸奶的配料中添加了增稠劑。增稠劑能夠讓酸奶更加有黏滑感,不僅減少和掩蓋了氣味,還有增香及增甜的作用。肖作兵說:“添加過增稠劑的酸奶都特別容易給人以飽漲的感覺。”
面包亦是如此。國家允許面包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多達102種,其中大部分是為了改善口感的。專家告訴記者,那些聞起來香噴噴、口感松軟、吃了讓人念念不忘的面包很有可能就是添加劑的“魔力”。
肖作兵說,添加劑的貢獻就在于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欲。可滿足欲望到底該不該有個度呢?
魔法二:大部分的味道能合成
牛肉味也許不再需要有牛了,食品添加劑幾乎已經能夠創造大部分天然食物的味道。日本一家食品添加劑公司的員工安部司的描述了廉價肉丸的構成:購買便宜而少量的碎肉,然后加入有“人造肉”之稱的大豆(3241,-120.00,-3.57%,吧)蛋白,再加肉的濃汁、化學調味料增加味道,就能創造出與純肉丸一樣的味道了。他將這種肉丸稱為“添加劑堆”的肉丸。
在超市里,“貢丸”專柜的價格差別更讓人看不太懂。A品牌肉丸每包約480克,售價為30元,按每包約有40粒貢丸計算,每粒貢丸的價格在0.8元左右;而B品牌,500克卻僅售12元,每粒在0.3元左右。在這兩個品牌的外包裝標識里都寫著“豬后腿精肉”,可讓人疑惑的是,市場上每500克新鮮豬后腿精肉的價格為15元左右,經過數道加工步驟后的B品牌貢丸竟然賣得比原料還要便宜……
記者帶著疑問詢問了一位食品添加劑專家,專家笑著回答道:“貢丸里沒有肉或者只有很少的肉,不是很正常嗎?”
添加劑不僅能模擬肉味,還能模擬各個國家的烹調手藝。在購買薯片的時候,你的選擇口味有:燒烤味、香蒜味、匹薩味、咕嚕肉味……有一家企業模擬燒烤牛肉味,起初企業只能仿真出90%的味道,可再度添加兩種合成物質后,味道竟然一模一樣。遺憾的是,這兩種合成物質,屬于非法添加。
“模擬肉味,并不完全是壞事,它至少能夠讓一些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重新品到肉味,可一旦越界,模擬就會變成欺詐,添加就會變成失信。”肖作兵說。
魔法三:制作工藝更加便廉
一種口感筋道的面條,也許不需要什么人工揉面的時間和手藝,而只需要添加乳化劑和磷酸鹽;餃子皮會粘到機器上,因此要加入乳化劑和增稠多糖類物質;要面包膨松只要加膨松劑,變白只要加面粉處理劑。抗結劑能夠讓速溶咖啡的顆粒不會凝結;消泡劑能夠消除食品生產過程中的泡沫。添加劑不需要手藝人,也不需要過多的技術。
食品學研究者范志紅說,添加劑的“魔法”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食品添加劑的“魔法”,究竟蒙了誰的眼?作為消費者,誰能夠幫助我們辨清這朦朦朧朧的魔法世界呢?希望有關方面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盡快管起來,嚴加監督,防止濫用,以保護廣大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