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鹿”含三聚氰胺嬰幼兒配方奶粉牽扯出的問題乳制品事件再一次讓社會各界看到食品追溯制度的重要性———如果有完備的追溯制度,就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問題產品的數量和流向,在第一時間聯系到購買產品的消費者并向他們發出停止食用的警示,在第一時間追回出現安全問題產品……然而,這些還只是理想的狀態。在本次問題乳制品事件牽涉的產品中,并沒有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追溯制度,后續的召回過程也主要依賴于行政部門的檢查力量和消費者的主動退貨。
食品安全警鐘頻頻敲響,讓那些問題產品實現可追溯,可謂是事發后保護消費者的有效方式。但目前,我國的“可追溯”系統仍處在建立完善之中,有不少缺陷有待彌補。
需要追溯什么?
在小菜場買一塊肉,經營者給消費者一張帶有條形碼的小票,放在專用的機器下照一下,就能顯示出這塊肉的來源、出場日期等等情況。上海很多市民對這樣的鏡頭已經不再陌生,因為上海標準化菜市場建設的一大技術亮點就是可追溯技術在肉制品、水產品等農副產品上的運用。同時,細心的消費者還能從月餅包裝盒、酒類包裝等其他食品上找到一個名為“電子監管碼”的條形碼標簽,把上面的數字通過短信發往相應平臺,不僅能驗證產品的真偽,也能獲得詳細的產品出廠信息。這個條形碼里,同樣利用了可追溯技術。
然而,可追溯不僅僅是幫助消費者把握產品“前世今生”的一種技術,更是食品質量管理和危機控制中的一個重要武器。它包括兩個途徑:一是從上往下進行追蹤,即從農場、食品原材料供應商、加工商、運輸商到銷售商,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質量問題的原因,確定產品的原產地和特征;另一種是從下往上進行追溯,也就是消費者在銷售點購買的食品發現了安全問題,可以向上層層進行追溯,最終確定問題所在,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問題召回。可見,在注重可追溯技術服務消費者的同時,也不能忘了它從上往下進行產品質量全過程控制的作用。
有關專家為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進行了完整定義,指出這是一種旨在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傳遞、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障消費者利益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體系。歐盟委員會在EC178/2002條例中將食品可追溯性(Food Tractablility)解釋為在生產、加工及銷售的各個環節中,對食品、飼料、食用性動物及有可能成為食品或飼料組成成分的所有物質的追溯或追蹤能力。
目前,在許多國家(尤其是歐盟成員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從政府機構到消費者群體,都在致力于在食品生產和食品供應鏈中應用可追溯測量方式。例如,歐盟各國均建立了產品追溯系統;加拿大、美國和日本也紛紛引入了全程標識追溯系統;我國則在2000年后開始建立可追溯管理體系,并且把保障食品安全作為追溯體系實施監管的重點。
除了條碼還有什么?
縱觀現有的可追溯體系,可以發現以外部載體為多,但深入產品內部的技術還很有限。所謂外部載體,包括消費者看到的伴隨產品流通的票據和電子監管碼、經營者為了方便統計管理的購銷臺賬、監管者為了提高監管效率的各種信息統計處理平臺,等等。
雖然這些外部載體已經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也會在一些意外中失效:如果消費者遺失了購物憑證或者黏貼在產品包裝盒上的電子監管條形碼脫落了、磨損了,是不是意味著就難以直接獲得產品的詳細信息?如果監管者的信息統計處理平臺突然發生故障,是不是意味著處理食品突發事故的應急預案將暫時失效?
可見,除了條碼等“看得見”的可追溯技術,還需要一些不會被外界環境影響或破壞的可追溯技術。只有這樣,才能使這真正實現產品、特別是關乎人民的食品的可追溯性經久如一,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內部的可追溯性把握產品的動向。
如今已有不少企業正在致力于“由內而外”的食品可追溯體系建立,通過在飼料、添加劑等生產原料中增加含有可追溯的成分,使得食品可追溯體系在產品生產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帝斯曼集團是一家總部位于荷蘭的化工企業,該集團在中國的分支機構設立了一個營養產品部,就在致力于推廣一種新的可追溯技術。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這一名為“優選維生素營養”(OVN)的飼養理念,所謂優選維生素營養是指在畜、禽、水產、反芻動物及寵物的常規飼料中添加必需的具有品牌的維生素營養。這些維生素營養不僅能使飼養的動物保持健康,提高生產性能,而且“品牌”所蘊含的科技含量使得那些維生素帶有不可更改的印記,伴隨飼養物的一生,不會因為外部條件改變而喪失這種特性,甚至會延續到下一代的體內。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外部的載體,通過檢測食品內部相關維生素的含量,也能獲得產品飼養的全部信息。
市食藥監管局副局長謝敏強對類似“優選維生素營養”這樣的內部可追溯技術表示了贊同。他提出,可追溯的基礎是對整個生產鏈進行控制監管,目前中國大量食品、特別是農副產品的生產仍處在低組織化的狀態,即使采取強制監管也可能出現漏洞。可如果能低成本推廣含有可追溯技術的飼料或預混料,就能用技術的手段提高生產組織性,更重要的是能使那些分散生產的產品也具備可追溯性。
如何支持可追溯?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盡管食品可追溯是控制產品質量、應對突發事件的有力保障,但在推廣過程中,仍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更大的支持和關注。
一方面,食品可追溯體系的建設牽涉到多個環節,至少包括生產端、運輸端、流動端、監管端四方面。只有這四個環節無縫銜接,才可能使消費者看到的、位于食品外部的可追溯載體實現“環環相扣”,相關部門能在必要時對問題產品一查到底,消費者也能在第一時間獲得保障自身利益的信息。但要做到“環環相扣”并不容易,因為每個環節都存在獨立的責任人,這些責任人對可追溯體系的認知程度并不相同,能否做到自己環節的可追溯工作還是一個未知數。在本次檢查問題奶粉的過程中,記者就發現部分經營者對購銷臺賬知之甚少,有的雖然表示有購銷臺賬,但稱“隔幾天才做一次,而且批號、數量都不太詳細”;還有的甚至說“購銷臺賬是市場管理方的事情,要做也應該由他們來做。”對于這樣的誤解和不重視,不僅需要監管部門的督查整改,更需要相關部門能夠告知經營者可追溯的重要性,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認可這一制度,并且參與到這一制度的建設中。
另一方面,如何讓消費者更加認可食品可追溯,也是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問題。眼下消費者追溯食品的“前世今生”主要通過指定的掃描儀,或者通過登錄網站、發送短信等方式。雖然這些方法也很便捷,但遠遠不夠,因為對一些習慣傳統方式的消費者或一些年紀比較大的消費者來說,這些方式還是比較“高科技”的,缺乏相應的指導,致使他們不太熟悉這種新的方式。況且,目前很多使用可追溯技術的食品都是快消品,一塊肉、一條魚,從小菜場到消費者的餐桌,可能只有幾個小時;即使消費者真的食用后發現問題再進行追溯,也可能出現“證據缺失”的困境。因此,在推廣可追溯技術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消費者普及這方面知識的必要性,使得“追溯”成為消費者的一種習慣,能夠在食物入口前就為自己查一下吃的產品有沒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