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衛生部發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的征求意見稿中,衛生部表示,目前對于青少年“網絡成癮”定義不確切,并明確表示,相關的戒網機構不應以此界定并不當使用網絡對人身體健康和社會功能的損害。
衛生部表示,目前我國未成年人是網絡使用者中最龐大的群體,占上網總人數的60%以上。大部分的未成年人能夠適度、合理地使用網絡,通過網絡獲取知識、技能,進行娛樂、休閑等。但是少數未成年人因無節制的使用網絡,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因此導致出現身體健康受損、不能與社會外界正常交往等問題。
為預防未成年人因不當使用網絡而出現的身心健康問題,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衛生部特制定了健康上網的指導方安,方案建議青少年應當適度、科技、合理的使用互聯網,同時,衛生部也建議家庭、學校和社會對未成年人網絡使用不當進行預防并呼吁公眾正確認識和理解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積極影響和消極作用。
同時,衛生部也對于一些網絡使用不當的現象予以指出,如青少年在上網過程當中出現如下現象則值得注意:
1.一部分上網者受不適當使用網絡的干擾,出現網絡使用失調。表現為:可以基本完成在校學習,能與家人、同學、師長等保持基本正常的親子關系和人際關系,絕大部分時間能夠控制上網行為,但有時會因為無法克制住上網的沖動而影響了其它重要事情。
對網絡使用失調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學校應該分析原因,及時提供社會心理支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促進其學習、運動、娛樂等方面均衡、協調發展。同時家長和教師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多關心、多愛護,不要隨意譴責,甚至打罵未成年人。如必要,可以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進行心理指導。
2.極少數上網者沉迷于網絡,社會功能嚴重受損。表現為: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身體發育和健康受損,出現各種反常行為和情緒問題,現實人際關系 (包括親子關系)惡化,與周圍人交往困難、不合群。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的情況,需要由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進行判斷。
此外,如果上網者出現對上網有強烈的渴望或沖動,想方設法上網、經常想著與上網有關的事,回憶以前的上網經歷,期待下次上網、多次對家人、親友、老師、同學或專業人員撒謊,隱瞞上網的程度,包括上網的真實時間和費用、自己曾經做過努力,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沒有成功、若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易怒和厭煩等癥狀,上網可以減輕或避免這些癥狀、盡管知道上網有可能產生或加重原有的軀體或心理問題,仍然繼續上網等現象時,同樣應予以積極關注。
衛生部也同時要求學校和家庭方面應該對青少年網癮現象予以關注,對于一些有網癮現象的青少年提出如下建議:
1.構建全面的評價標準,促進未成年人的身體、智力和心理平衡協調發展。改變主要以學習成績評價孩子的單一、片面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家庭、學校要從學習、體育、文藝、實踐動手能力等角度建立全面的評價標準,讓每個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獲得自信和價值感。
2.豐富學校課余活動。學校和家長要注重培養未成年人多方面的興趣,支持未成年人間建立多種互動,適當開展有利于未成年人身體、智力、心理全面發展的以娛樂、創新性為主題的課余活動,使未成年人能從多渠道獲得成就感。
3.家長應關注和陪伴未成年人成長。在未成年人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擔負起關注、陪伴的責任,幫助他們在現實世界與網絡環境中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促進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建立穩定的安全感和親密關系。
4.教師和家長要了解網絡,關注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做到:①了解未成年人常訪問的網站,與他們一起上網和討論,用成年人的經驗幫助他們離開網絡垃圾。②盡量了解網絡的多種功能和作用,并指導未成年人學會使用。③了解過度使用網絡的消極影響,不時評估、判斷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狀況。若發現有網絡使用不當的問題,及時處理。
5.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增加未成年人對教師、家長的信任感。教師和家長要善于發現每個未成年人的優點和特長,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充分發揮自身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