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冬天,我國多地出現幾十年未遇的“極寒”
天氣。于是乎,溫暖舒適的蠶絲被成了眾多消費者的寵兒。
然而由于蠶絲價格昂貴,一些不良商家便在填充物上做起了文章。
調查:“蠶絲被”價格相差懸殊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在走訪北京各大商場、超市后發現,蠶絲被被擺上了顯眼的位置。除實體店外,購物網站也開始在顯著位置推銷蠶絲被。但蠶絲被高高低低的價格卻讓消費者有些霧里看花,記者發現被稱之為“蠶絲被”的商品價格低的只有一二百元,而價格高的則要近三千元,價格差達二十倍。
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大型商場中,蠶絲被擺放在在家紡區最顯眼的位置。記者看到,一款售價為399元的貴族型蠶絲春秋被,合格證上寫著填充料重量為300g,100%柞蠶絲;而同品牌同型號的另一款填充物為中空滌綸的蠶絲被售價僅為139元。
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某家大型超市二樓家紡區的貨架上,擺放著“蠶絲棉被”、“蠶絲冬被”、“高級蠶絲被”、“精品蠶絲被”、“蠶絲羊絨被”等,單單是寫著“蠶絲被”字樣的商品就有近10種,價格也從288元到1299元不等。記者查看了幾款200~400元價格偏低的“蠶絲被”后發現,“低價蠶絲被”其填充物中的蠶絲含量僅占總含量的10%~30%,其他填充物則為棉、羊毛、人造纖維或滌綸纖維。雖然蠶絲含量不高,其產品名稱也都統稱為“蠶絲被”。
除了在商場和超市中,網絡上“蠶絲被”的銷售也逐漸走俏。
在淘寶輸入關鍵字“蠶絲被”,分分鐘便搜索出99713件寶貝,而出售中的寶貝大部分都被標注了“100%桑蠶絲”、“特級桑蠶絲”、“純手工桑蠶絲”等字樣。
根據去年已經開始實施的GB/T24252-2009《蠶絲被》國家標準,蠶絲含量低于50%的產品均不能稱為蠶絲被。也就是說,只要蠶絲含量不足半的被子,都只是徒有其名的“山寨蠶絲被”。雖然國家對蠶絲被已有標準,但某些含量不足的產品目前依然在商場、超市和網絡正常銷售。
除“蠶絲被”標注不符合國家標準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商場、超市并不讓消費者查看“蠶絲被”內膽的成分。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的某家大型商場中,記者提出想要查看一下蠶絲被內膽的要求被銷售人員果斷拒絕,銷售人員表示記者“只能用手摸蠶絲被,具體的含量和成分合格證上都寫清楚了。”
業內人士:標注100%蠶絲多假貨
據業內人士透露,4斤重的一床蠶絲被至少需要16000只蠶寶寶才能“織”出來。在河北石家莊經營家紡用品多年的張女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市場上標注“100%蠶絲”的蠶絲被大多為假貨。按照國標,蠶絲被一般是指用桑蠶絲與柞蠶絲做成的被子,如果是用桑蠶絲做成的蠶絲被,肯定會標注100%桑蠶絲或柞蠶絲,而不是標著100%蠶絲。
記者了解到,按照相關規定,特級蠶絲被所用的絲為100%桑蠶長絲;一級蠶絲被用的絲為100%柞蠶長絲;二級蠶絲被所用的絲為70%以上蠶絲+30%以下優質木棉。級別不同的蠶絲被不但蠶絲不同,價格也差很多。如特級蠶絲每公斤成本至少500元,廠家加工一條4斤的蠶絲被,即使不計算面料價格,成本至少也在1000元左右,而人造纖維蠶絲與木棉絲,通常情況下每公斤造價不超過百元。
網絡銷售者:賣真貨難生存
如果說商場和超市中出售的“蠶絲被”還勉強可以被消費者辨別的話,那么網絡上銷售的“蠶絲被”的價格差異更大,產品的真假就更加令人難以辨別了。
記者在淘寶網中看到,一家位于江蘇南通的店鋪出售的150cm×200cm的100%特級蠶絲被原價為728元,現在“限時折扣價”為584元,30天內售出392件;而另一家位于浙江嘉興的網店則標示“100%特級桑蠶絲被,純手工定做”每斤只賣50元,按一般春秋被的尺寸4斤來算,最貴也只需200元,比前一家店竟便宜了384元。
據張女士介紹,她在2009年已經在淘寶上開有店鋪,100%桑蠶絲50元一斤的價格比收購價還要低,如果網上的蠶絲被均為真貨,那么賣家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張女士表示自己一位養蠶的朋友,她每年都要去浙江收購蠶絲原料,“但最近幾年賣真貨的基本都生存不下去,只有賣假摻假的店鋪才可以生存下去,而且生存得非常好。”張女士說。
張女士表示,我國江南桑蠶養殖基地的桑蠶絲原料收購價為平均每斤130元左右,正規高級桑蠶絲原料收購價為每斤160~200元。照此計算,一條高品質6斤重的100%桑蠶絲被芯,原料價至少在780元以上,如果再加上人工費、包裝費、運輸費等,成品被最起碼要1000元。而淘寶上一些店鋪出售的4斤200元的“蠶絲被”,成本基本為130~150元,以一條被子可以賺50元計算,如果1個月能賣出500條賣家就可以賺25000元毛利,利潤是非�?捎^的。
“由于網絡上可以比價,所以價格低的產品往往會有巨大的銷量。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淘寶上80%的桑蠶絲被都是假貨,剩下10%摻假,最后剩下10%有多少真貨我就不知道了。”張女士說。
專家支招:鑒別真假桑蠶絲早些年的假蠶絲被完全是假貨,內部填充的全是其他纖維,但包裝卻很漂亮,目前這種家蠶絲被已經基本被市場淘汰了。
隨著消費者辨真識假能力的增強,造假技術也開始進化,開始蠶絲50元一斤的價格比收購價還要低,如果網上的蠶絲被均為真貨,那么賣家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張女士表示自己一位養蠶的朋友,她每年都要去浙江收購蠶絲原料,“但最近幾年賣真貨的基本都生存不下去,只有賣假摻假的店鋪才可以生存下去,而且生存得非常好。”張女士說。
張女士表示,我國江南桑蠶養殖基地的桑蠶絲原料收購價為平均每斤130元左右,正規高級桑蠶絲原料收購價為每斤160~200元。照此計算,一條高品質6斤重的100%桑蠶絲被芯,原料價至少在780元以上,如果再加上人工費、包裝費、運輸費等,成品被最起碼要1000元。而淘寶上一些店鋪出售的4斤200元的“蠶絲被”,成本基本為130~150元,以一條被子可以賺50元計算,如果1個月能賣出500條賣家就可以賺25000元毛利,利潤是非常可觀的。
“由于網絡上可以比價,所以價格低的產品往往會有巨大的銷量。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淘寶上80%的桑蠶絲被都是假貨,剩下10%摻假,最后剩下10%有多少真貨我就不知道了。”張女士說。
專家支招:鑒別真假桑蠶絲
早些年的假蠶絲被完全是假貨,內部填充的全是其他纖維,但包裝卻很漂亮,目前這種家蠶絲被已經基本被市場淘汰了。
隨著消費者辨真識假能力的增強,造假技術也開始進化,開始用真假混合的方法,即填充物外面用真蠶絲包裹薄薄一層,內核則填充其他纖維。但這種方法后來也被消費者識破,聰明的消費者發明了“燃燒法”來辨別蠶絲被的真偽,看其能否點燃后自燃,燃燒完纖維后,根據灰燼結塊是否能捏碎來判斷真假,能夠捏碎是真的,不能捏碎的硬塊則是化纖。
但燃燒法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區別天然纖維和化纖,對于天然纖維——木棉,則毫無用處。木棉與桑蠶絲極其相似且燃燒特性也差不多,如果摻雜在真蠶絲中簡直以假亂真,一般消費者則難以分辨。那么,怎樣才能購買到貨真價實的蠶絲被呢?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程師閆春紅向消費者支招:
首先,消費者購買蠶絲被時不要被所謂的“特級蠶絲被”等類字眼迷惑,正規的產品不會使用“蠶寶寶、桑葉、繭子”等字眼迷惑消費者。
其次,消費者在選購時,可以打開包裝通過觸摸做進一步判斷。優質蠶絲被有垂墜感,而不是蓬松感,蠶絲被感覺軟而貼身,而纖維被則感覺比較空。消費者還可以觸摸里面的蠶絲。優質蠶絲在拉動過程中不易扯斷,桑蠶絲較長,可達100厘米左右;柞蠶絲相對較短,但一般也有20多厘米。
第三,目前市面上質量受到認可的一些品牌,其蠶絲被產品的四角斜標處均有約兩三厘米的小孔,消費者可以通過小孔向內觀察,優質蠶絲外觀具有珍珠般的色澤,有光線時會產生漫折射,潔凈、少有雜質,絲路有序整齊;而品質較差的蠶絲往往因添加了漂白劑等化學藥品,外觀呈蒼白色,不具光澤和潤澤感,雜質較多,絲路混亂。
第四,由于蠶絲是動物纖維,因此會帶有蠶本身的氣味,通過小孔,消費者可以用嗅覺辨認。蠶絲被有種特殊的蠶絲香氣,味道帶有油性或霉臭味的蠶絲均為劣質品。
第五,消費者還可以利用84消毒液辨別真偽,因消毒液中含有次氯酸,而天然蠶絲的主要成分為動物蛋白。在透明的玻璃杯里灌上大半杯84消毒液,然后將蠶絲放入,一兩分鐘內,蠶絲就會迅速溶解;而棉花或化纖等則不能溶解于84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