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企業主體責任
明確“裁判”角色 守住安全底線
主持人:本報記者 史玉成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需要明確競爭概念
連線時間:12月6日11時
連線人物:遼寧省質監局局長 魏東平
“企業既是市場主體也是競爭主體。政府部門依法管理市場,主要是維護市場秩序,保證競爭公平。明確了競爭的概念,政府不論加強監管還是加強服務都不會偏離自身職能。”魏東平說起政府監管部門的定位時開門見山。
在他看來,明確競爭的概念,可以讓監管走出“父母官”的誤區。“我們的政府部門承擔著搞好地方經濟的重任,在管理市場時難免會顧及企業的生存與地方財政、百姓就業、社會穩定的關系。然而,企業的生存首先要以守法為前提,一個違法生產的企業如果不被處罰,就會帶來示范效應。而且,企業違法生產的手段是降低標準或根本不遵照標準,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以及盈利能力。這樣一來,守法生產經營的企業就競爭不過非法生產經營的企業。
魏東平表示,明確了競爭概念,政府部門就要堅守裁判的崗位。在過剩經濟時代,市場份額由競爭來切分,企業因信用狀態被市場所選擇。那些違法企業在被處罰后被市場淘汰,絕不是監管造成的,而是它違反市場規范必須付出的成本。在市場競爭的活動中,政府就是裁判員,不應該有其他的定位,只有守住裁判員的本分,才會保證競爭有序。政府部門回歸到裁判員的位置,企業就會自動進入市場主體的位置,也就會自動承擔主體責任。
“明確競爭概念,自然會理清服務的理念。在競爭的環境下,作為裁判員的政府部門必須清晰服務理念。要把依法為企業辦理相關手續、提供技術支持等微觀服務,與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市場公平的宏觀服務區別開來。政府對企業的服務要掌握好度,要守住市場公平的底線。”魏東平說。
加強宏觀管理 實現權責一致
連線時間:12月8日9時
連線人物:西安市質監局局長 丁玉萍
“企業是產品的生產者,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毫無疑問,企業對產品質量負有第一責任。政府部門具有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因此要用這兩種手段督促企業落實第一責任。”快人快語的丁玉萍認為,政府監管部門在實施監督管理的過程中應權責一致,不越位、不缺位。既不能只有權利沒有責任或只有責任沒有權利,也不能責、權不對等。
丁玉萍認為,政府部門在產品質量監管上應更多地從宏觀管理入手。她以西安市質監局為例,其人員編制仍是上世紀80年代定的,而近年來西安食品、特種設備等方面的安全監管任務呈現巨大增長,監管人員不足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因此,監管工作應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逐步轉變。
在丁玉萍看來,這樣一個轉變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監管水平也是當務之急。“現在全國各地各級質監部門的軟、硬件水平參差不齊,這也影響了監管工作的開展。我覺得,國家可以對省、市、縣各級監管部門、技術機構的發展制定規劃或是標準要求,使他們明確自己在人員、裝備、能力等方面應達到怎樣的標準。”同時,她還強調,應加大對全系統干部隊伍的培訓力度,各地也應制定分級培訓規劃,隊伍素質的高低也直接影響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
沒有質量就沒有品牌
連線時間:11月26日17時
連線人物:中國石化潤滑油公司總經理 宋云昌
“沒有質量就沒有品質,沒有品質更談不上品牌。我們正是不斷強化落實企業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才成就了今天‘航天品質’的業界美譽。”宋云昌認為,企業決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在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上,企業要負第一責任。
宋云昌介紹說,2002年中石化潤滑油公司成立之初,為了解決不同生產基地之間所生產的產品質量性能穩定、一致的難題,中石化潤滑油公司就開始實施了ISO/TS16949管理體系集團化認證,制定了質量控制管理系統,建立起公司統一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形成了統一的產品配方體系,實行統一的成品質量標準、原料和成品檢驗規范,確保了可靠穩定的產品質量,同時保證了12個生產基地的同類產品質量保持一致性。2004年成功實現品牌整合之后,他們又進一步完善了實驗室的統一管理,實行合格證統一管理制度,并于2007年啟動了LIMS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項目,在12家實驗室搭建起質量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了產品和主要原材料質量實時監控。“正是從源頭抓質量,實施嚴格的原材料準入制度,同時在研發和生產環節,讓客戶得到對產品各項性能指標的需求的最大期望值,才為我們贏得了現在的市場地位和品牌影響。”
在宋云昌看來,企業要想真正贏得競爭,確保產品質量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產品。這也是企業真正將主體責任落到實處的一個延伸。“近年來,我們通過質量控制管理前移,為用戶提供量身定做的產品,同時實施產品銷售和服務向后轉移的策略,積極推動質量體系向海外市場的延伸,業務范圍覆蓋了東南亞、中東、大洋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欄目支持:楊榮堅 王 梅)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