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這首歌唱出了無數人的心扉,買房置業是大多數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然而,在買房過程中,又有多少人能識破銷售中的一些陷阱呢?據此,本報聯合搜房網共同發起“誠信賣房,放心買房,共建成都品質樓市”活動,希望購房者可管中窺豹,避免遭遇購房陷阱。
業內人士語出驚人:
●精裝交房標準上都不注明型號,個別品牌不同檔次之間的差距有好幾百。
●3000塊的裝修標準,一般成本400~500元。能做到1500元的已經是相當有良心了。
●很多精裝使用的材料不是貼牌,就是以次充好,再在上面加層涂料,看上去跟高檔的一樣。
近日,知名品牌安信地板(微博)及萬科的“地板門”事件引起廣泛關注,隨后緊跟著爆發出的價格貓膩多、材料以次充好、監管制度不健全、維權難等一系列問題,又將精裝房推上風口浪尖。而縱觀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節能環保、省時省力的精裝房,又是追求快捷生活都市男女的首選。“好品牌,精裝修”到底是開發商美麗的承諾,還是用作銷售價格的“彈簧”?
探訪:開發商精裝房標準
記者走訪了城南幾個在售的精裝房樓盤,根據戶型大小裝修標準不同,精裝價格標準在1000元~2000元不等。在公示的精裝修交房標準上可以看到,開發商的裝修大部分包括:地面、室內墻面、室內頂棚、室內門、廚房系統、衛浴系統、強弱電及其他相關配置。精裝修使用的材料都標注了多個品牌,但并沒有具體的型號或標準,不少開發商甚至連品牌也未標明。在備注中,開發商卻毫無例外寫著:乙方保留更換同檔次品牌產品的權利。
揭秘:精裝房價格貓膩多
看過樣板間后,與記者同行的驗房師語出驚人:“這類型的裝修成本可能連報價的一半都沒有。”精裝房價格竟有如此高的水分?且聽記者一條條分析。
貓膩一 市場價采購價相去甚遠
樓盤裝修是大體量項目,開發商去采購建材,一般都比個人用戶便宜30%以上,如客餐廳的石膏板,兩者差價近五十塊;墻面乳膠漆一般是市場價的6折;大批量的櫥柜定做也是6~7折;其他地磚、龍頭、潔具等大部分都是5折以下。這種情況太正常了,消費者買到的都是轉手幾個經銷商的價格了,開發商是直接找廠家批貨。”
除了材料,精裝房屬于公裝,批量裝修也會大大降低成本。一般開發商找專業裝飾公司施工便宜30%,部分開發商甚至自己成立了裝修公司,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樣以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計算,如果裝修費用以10萬元計算,開發商的實際成本不超過5萬元。
貓膩二 好產品次產品傻傻分不清
批發價與市場價相差較大,這在驗房師眼中完全屬于小問題,至少產品的質量可以保證。但不少開發商為了牟取暴利,實際使用的建材品牌及型號,與樣板間完全不同。據他了解,不少產品型號根本不是市面上公開銷售的,而是為樓盤專門定制的。
以次充好的現象也很多見。例如在多個品牌中,選擇成本較低的品牌,或者在相同品牌內,選擇低端產品,而非樣板間中看到的高端系列。“這就是為什么開發商的精裝交房標準中,大都只標品牌,不標型號,那么便宜的東西,標出來就等于告訴業主,裝修的實際價格與合同上的價格不符。房子裝修好以后,就很難考證用的到底是哪種型號。”
貓膩三 公攤面積 “被”精裝
通常精裝房價格都是按照建筑面積計算,這樣每平方米的裝修費也是乘以建筑面積。記者在城南某樓盤看到的一套86平方米精裝房,總價為58萬,其中裝修費是每平方米1000元。但據置業顧問介紹,該戶型套內面積只有71平方米,其他則包含樓道、電梯等在內的公攤面積。照這么算下來,購房者將為這套精裝房多掏一萬五的裝修費。
這似乎是開發商的慣例,目前的規定中也沒有關于裝修款是否包含公攤面積的規定。
成都晚報記者 但錦
○記者手記
開發商推出精裝房的初衷應該是滿足城市高效和快節奏的生活要求,再者避免了不同客戶、不同時間裝修的干擾,及時清理裝修期間的廢棄物帶來污染,也符合環保理念。按常理論,精裝房應該是房產行業未來的趨勢。偏偏不少開發商卻將此作為牟取暴利的手段,使得精裝房信任危機頻頻爆出。記者呼吁開發商,做精裝房應該多思考的是,如何利用精裝部分來增加房子的附加值,提升樓盤品質,展現企業實力及品牌形象。而不是因為信任問題,讓精裝房概念還未普及就半路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