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在輻射 試點在突破
——標準化示范區工作掃描
編者按
在如火如荼的“質量月”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工作引起了社會,尤其是企業界的關注。本版組織的農業標準化、高新技術標準化、循環經濟標準化、服務業標準化的示范和試點以及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活動等幾個方面的稿件,反映標準化工作在落實《質量發展綱要》、國家質檢總局“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工作方針和國家標準委“系統管理、重點突破、整體提升”基本要求所取得的成就。
在山東省文登市今年的秋收中,兩萬多個種植養殖戶統一采收標準、統一對農產品采購商供貨,在實現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同時,解決了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儲運難、加工難、銷售難等諸多問題。圖為文登市果農劉愛茹正在采收蘋果。 陳宏青 攝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2000多個縣大宗農產品全覆蓋
1995年以來,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會同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緊緊圍繞服務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
我國已建設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778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248個,涉及全國2000多個縣,覆蓋了糧食、油料、水果、蔬菜、棉麻、畜禽、水產、食用菌、茶葉、花卉、中藥材等大宗農產品,得到了農民、涉農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規范了農業生產、農產品的加工和貿易。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聯結。天津通過示范區建設,雜交粳稻不育系原種純度由原來的99.9%提高到99.99%,原種生產周期由至少4年縮短到3年。遼寧葡萄生產標準化示范區輻射帶動葡萄生產農戶已達3000戶,比示范前提高42%。湖北稻蝦輪作示范區面積1.2萬公頃,稻谷12.6萬噸,創產值2.52億元;年產小龍蝦2.16萬噸,創產值2.59億元,小龍蝦的養殖規模、加工能力、出口創匯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
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各示范區通過農業標準的實施,規范了農業生產,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江蘇通過《雪山雞 飼養技術規程》等9個標準的實施,建立了全程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雪山雞知名度和影響力節節攀升。浙江省奶牛養殖標準化示范區通過對1175個奶牛養殖場跟蹤調查,乳蛋白率從2.94%提高到了3.06%,乳脂率從3.05%提高到了3.24%,平均體細胞數從54萬個/毫升下降到19萬個/毫升。安徽雙低油菜示范區油菜優質雙低品率達99%,產品質量合格率達98%,產品質量年提高率約2%。
提高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示范區建設堅持科學發展,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陜西省獼猴桃示范區畝投肥量由示范前的127公斤減少到64公斤,有機質含量由示范前的12.8克/公斤提高到15.1克/公斤,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寧夏自治區壓砂瓜示范區使6萬多公頃沙地得到治理,有效控制和減輕了風沙危害,減少災害性天氣對農作物的損失,減輕沙塵天氣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的污染,改善了當地生產條件和環境質量。
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標準化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農業觀光旅游等環節有機聯系起來,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山東蓬萊市運用標準化管理,將葡萄栽培、葡萄酒釀造和葡萄觀光旅游融為一體,提高了葡萄產業鏈的整體效益。河南鄢陵縣的苗木栽培示范,形成了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為核心的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特色精品生態景區,僅2011年就實現綜合收入3.4億元。
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標準化的復制、輻射和再優化作用,提高了成果轉化效率。黑龍江通過標準實施有效推動了水稻兩段式育苗、一段超早播育苗等技術。湖南通過將水稻雜交技術轉化為系列地方標準后,雜交水稻標準化制種面積占湖南省兩系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的95%以上。甘肅玉門市圍繞玉門酒花栽培與加工技術規程的研究制定,使單項技術的組裝配套與基地標準化綜合示范結合,總結出一系列先進技術,使玉門酒花的質量和產業得到了不斷提升,在國內甚至在國際都處于領先地位。
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標準化最直接的成果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北京制定芽菜工廠化生產技術標準,帶動示范區農民致富,示范戶實現年純收入增加了4000多元。山西以標準化養殖為指導,農民人均養豬純收入達900余元,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吉林東福米業經過多年來標準化示范,大米的價格最高達每公斤60元,每戶增收2000元左右,已成為吉林重點扶持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農業標準的實施和宣傳得到了廣泛重視。一是農業標準化示范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和肯定,27個省將農業標準化作為全省的工作重點寫進地方黨委政府1號文件,絕大部分省成立了由分管政府領導任組長的農業標準化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二是企業實施標準化管理的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實施良好農業規范和推行標準化生產。三是農民學標準、用標準、講標準的意識不斷提高。據統計,示范區內90%以上的農民都接受過不同形式的農業標準化培訓。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的工作方針和國家標準委“系統管理、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的基本要求,為了深入貫徹落實《質量發展綱要》、《標準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工作的重點將以健全現代農業標準化服務與推廣體系,實施農業綜合標準化,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內容。
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
“六個提升”顯著 “兩個實現”顯現
2005年以來,國家標準委先后批復建立了西安、杭州、深圳、上海、北京、重慶、無錫、福州、青島、成都、長春、南昌、東海、鄭州、蘇州、東營16個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標準化示范基地。截至今年8月,已有深圳、北京、西安、上海、杭州、無錫、重慶、福州、青島9家示范區完成了驗收工作。
經過多年示范,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搭臺、企業主體、中介機構提供技術支撐”的標準化工作機制,取得的成績表現為“六個提升”和“兩個實現”。
一是標準數量大幅提升。示范區基本形成了龍頭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重點企業承擔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小微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3個層次的標準化格局。僅完成驗收的9家示范區共計參與國際標準387項,參與國家標準2571項,參與行業標準1884項。示范區內重點企業的采標率達到了85%以上。
二是標準質量大幅提升。僅完成驗收的9家示范區就獲中國標準貢獻獎117項,地方標準貢獻獎31項。其中中關村園區示范3年由企業主導制定的73項標準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占全國獲獎標準的22.5%。
三是承擔標準化技術機構數量大幅提升。僅完成驗收的9家示范區共計有34家單位承擔或參與了21個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工作,170家企業承擔或參與了國內176個國內標準化組織的工作,同時有144名標準化高級專家在國際、國內標準化組織分別擔任主席、副主席、秘書長、主任(副主任)等職務。
四是各層次標準化人才規模大幅提升。深圳、上海張江、青島、重慶等地建立了標準化工程師資格考試制度,累計有616名專業技術人員通過考試取得了標準化工程師資格證書。各示范區累計為高新技術企業培訓約計16000人次。
五是企業產品采標率大幅提升。示范區內重點企業的采標率達到了85%以上,提高了產品質量,加快了產品升級換代,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
六是標準服務支撐能力大幅提升。各示范區積極融合各種資源建立標準化服務支撐體系,提供各種專業服務。建立了標準化示范區信息服務平臺,發布和交流推進試點項目的相關信息,提高了標準服務信息化的水平。
兩個實現是,重點龍頭企業研發標準產業同步、自主創新與標準相結合兩大機制初步實現。各示范區注重在產品預研、設計、試制、定型投產、銷售及售后支持等各階段的技術研發、標準和產業的一體化機制建設,形成一套標準化工作良性循環。各地大力推動“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培育和引導企業標準聯盟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示范期間各高新區共發展聯盟約80家。
未來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試點工作將按照“系統管理、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的要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軍民融合等重點領域推動綜合標準化工作的開展,將標準化工作更加深入地融入高新區產業經濟中,發揮示范區的引領和輻射作用。
服務業標準化試點——
三類試點 五大成效
服務業行業多、涉及面廣,特點和形態各異。國家標準委于2007年會同國家發改委啟動全國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通過幾年的試點,服務業實施標準化的一系列難題得到了破解。
目前,全國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已形成了“制定標準、實施標準、標準實施的監督檢查以及標準實施有效性的后續管理”一個完整的閉環管理鏈條,初步建立了服務業標準化實施的有效模式。
2007年以來,我國已開展了283個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大類。生產性服務業試點66個,如物流服務、商業服務、拍賣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科技服務、通信服務、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試點116個,包括旅游服務、住宿餐飲服務、社區及家庭服務、物業服務、體育服務及養老服務。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試點101個,如行政服務、城市及市政管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公共氣象服務、城鄉統籌等。通過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的開展,進一步加大了服務業標準的實施力度。
為落實國務院2008年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中推進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的要求,國家標準委聯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制定了《關于推進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的意見》以及《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實施細則》等文件,制定頒布了《服務業組織標準化工作指南》系列國家標準。建立了“政府推動,部門聯合,企業為主,有序實施”的模式,通過制定標準、實施標準,規范了服務行為,提高了服務質量,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水平。
服務業標準化試點主要成效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為試點區域形成了公開透明的市場競爭氛圍,規范了試點區域和單位的服務行為。二是有效保護了顧客合法權益,提升了顧客滿意度。三是幫助了試點單位改善管理,塑造核心競爭力,體現差異化特征,贏得顧客,增加經濟效益。四是提高了試點單位的品牌意識,提升了試點單位的管理水平,涌現了一批優質服務品牌。五是標準化在優化服務產業結構、建立誠信服務、促進服務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2007年試點的山東省新泰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創造性地把標準化引入到行政服務領域,對承辦的401項服務事項、124項稅費事項,建立了服務基礎標準、服務質量標準、服務管理標準和服務工作標準4大體系551項標準,實現了一切工作有標準,一切標準有程序,一切程序有監督,一切監督有公開,達到了“覆蓋無縫隙,過程無障礙,溝通無距離,服務無差別”,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007年開始的陜西省社保局系統國家養老保險經辦服務標準化試點,使陜西省的養老保險業務流程更加規范,制定的136個業務流程、管理要求和崗位職責標準,使養老保險經辦工作高度規范和統一,業務辦結時間由2006年的10天提升到目前的兩天,差錯率為零。
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需要標準化
“十一五”期間,國家開展了178家循環經濟試點。調研表明,回收利用1億噸再生資源,與使用自然資源或礦產相比,可節能1.07億噸標準煤,減少廢水排放60多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35萬噸,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13.7億噸。
試點發現,我國的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存在欠缺。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以獨立篇章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并對循環經濟標準化提出要求,國家標準委適時啟動了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核心,加快循環經濟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試點固化了先進循環經濟技術和實踐經驗,有助于制修訂循環經濟急需標準和相關標準的貫徹實施,推動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并走向規范化。
2007年,國家標準委批準了浙江藍天、三峽庫區、大連經濟開發區、東北制藥、廣東清遠、蘇州高新區、金江化工和河南鶴壁8家試點單位,啟動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目前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已達33家,覆蓋了遼寧、河南、湖南、山東、山西、廣東、廣西、江蘇、浙江、重慶、福建11個省市區,內容包括了工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截至今年8月,已有浙江藍天等11家試點完成了驗收工作。
制度建設方面,2009年和2011年國家標準委和國家發改委分別先后聯合印發了《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和《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考核評估方案(試行)》。2011年,國家標準委組織編寫了《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工作指南》。
試點工作在循環經濟標準化的工作模式和運行機制、標準體系的建立和標準制修訂、標準的貫徹執行以及信息化的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循環經濟標準化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
廣東清遠華清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經過3年建設,清遠市廢舊物資拆解行業實現了“3個轉變”:從分散經營向統一進口、園區拆解、集中治污、統一銷售的管理模式轉變,從拆解不規范、技術落后粗放型向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轉變,從單一的企業管理模式向政府、企業和技術機構共同參與和協作的監管模式轉變,形成了標準化、產業化、清潔化、高效化的發展模式。東藥集團擁有較大的蒸汽加熱設備上千臺,主要有發酵、反應、蒸餾、蒸發、干燥等,年消耗蒸汽120萬噸左右,費用占全廠總能源費的50%以上,通過試點,減少蒸汽冷凝水損失熱量10%以上,年節約標準煤5000噸。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通過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完善以及循環經濟典型模式的推廣,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擴大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范圍,開展30個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將以企業園區和區域的循環化改造、再制造、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作為未來幾年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的重點領域,爭取力爭取得更大的試點成效。
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試點——
標準成為習慣 習慣符合標準
2003年9月,國家標準委發布了《企業標準體系 要求》等4項國家標準,在宣傳該系列標準的基礎上,于2004年3月開始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試點工作。如今,這項工作已成為地方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標準成為習慣,習慣符合標準”以及“標準領先、技術創新、安全生產”等標準化目標與方針在試點企業中深入人心。
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試點依靠各級標準化管理部門的宣傳、引導、咨詢等來實現。企業可根據需要自愿申請。國家標準委要求,不得借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試點活動之名向企業收取費用。
到2009年6月,國家標準委已在全國部署了3批共612家企業開展了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的國家級試點工作。2010年7月,國家標準委會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共同在65家電力企業中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試點工作。配合國家試點工作,目前已有23個省級質監局開展了地方標準化良好行為活動,省級的試點近6000家。
通過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活動,企業標準化意識進一步加強,標準體系更加完善。企業針對生產經營中的關鍵點和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建立了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體系,使企業的所有管理事項按照標準要求進行,減少了人為的因素,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效能。
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活動,提升了企業的綜合實力。標準化良好行為活動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肯定。第一批試點企業通過確認后,湖北省、青島市、無錫市等以政府名義召開了頒證大會并對獲證企業進行獎勵。廣東一些地方將獲得證書的級別作為獎勵的標準,上海市對企業標準體系示范單位進行獎勵,其中國家級的和綜合性的每個企業獎勵20萬元,江蘇省質監局爭取地方財政每年30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試點企業。在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試點工作的地方,當地政府大都出臺了支持這項工作的政策措施。
“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是按照《企業標準體系》系列國家標準的要求,建立健全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為主體的企業標準體系并有效運行,實行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的標準化管理。針對企業普遍存在的標準化工作人員少、人員流動性較大、新上崗人員多的狀況,應結合企業標準化工程師資格制度,加強對企業標準化人員的培訓。同時應選擇一批既懂標準化又精通專業技術的人員,建立確認專家庫,實現專家資源共享。
(本版稿件均由本報記者 徐 風 采寫)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