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第11屆北京綠色家博會在京舉辦,本月底,華夏家博會也將開展。參加這些展會的企業雖然標榜低價,但記者在家博會現場看到,逛展消費者人數寥寥,甚至還沒展商工作人員的數量多。與過去相比,現如今,展會現場給人以蕭條的景象,家博會為何風光不再?
現場報道
消費者人數沒展員多
“您看地板了嗎?”“您選好櫥柜了嗎?”“您家需要安瓷磚嗎?”“家裝公司您定了嗎?”上周五,記者在家博會現場看到,很多展員并沒有安分地待在展廳內,而是競相沖在自家展位前,在過道里招攬生意。
記者注意到,曾經有一位前來觀展的消費者,被6、7位佩戴著工作牌的展員圍在中間,爭相配發自家的宣傳資料。而與這配備充足的展員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來觀展的消費者卻成了展會中的“少數派”。
“人太少,一上午才訂了4單。”譽豐地板展位內的一位工作人員抱怨道,“月底那個華夏家博會我們不參加了,太累。場租、布展、撤展、人員,成本很高,這回沒準都回不了本兒。”
滿場特價
卻不知原價是多少
除了家裝展位是擺滿了供設計師和消費者面對面交流的桌椅,其它每個家具、建材展位都擺了少量貨品,幾乎每件產品上都貼有黃色的特價標簽。“原價是多少錢?”這是進入展位消費者最常提出的問題,因為多數展商沒有標注產品的原價。
在一家同時注明產品原價的展廳內,銷售人員說:“標注原價,其實是為了突顯促銷價格低。”同時,這位展員向記者透露,這“原價”其實比店里標價會略高一些。
大牌缺席
多數參展企業沒名氣
記者注意到,參加本次家博會的知名家居品牌并不占據多數,記者統計了一下,參展的近二十個家具品牌中,其中一線品牌占比不足三成。再以櫥柜為例,現場僅有4家櫥柜企業,并且沒有一家是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京城一線家居賣場的駐場商戶。
通過現場展員的介紹,記者發現,某些品牌來自外省,此前極少聽說,在北京的經銷店遠在六環以外或根本沒有固定的駐京店面,“我們在北京有辦事處的。”某櫥柜品牌展員說,“你可以到網上看看,我們有網店,經常搞團購。”
家裝公司方面,行業領軍企業除實創裝飾以外,東易日盛裝飾、博洛尼裝飾、龍發裝飾、圣點裝飾、業之峰裝飾、元洲裝飾、亞光亞裝飾等并未參加本次家博會。
行業分析
展銷會
興盛于上世紀八十年代
提到家居領域的展會,很多老輩兒人立即會聯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分外火爆的家具展銷會。
據曾在北京市家具公司工作、現任北京市家具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的于秀蘇回憶,那時,當“組合柜”作為新鮮事物第一次出現在展銷會上時,便受到追捧,一款便售出800余套,足見當時家具展銷會的人氣。
“當年,家具展銷會是老百姓購買家具的主要場所。”據時任開隆家具公司總經理的田耘回憶,1988年,他所創辦的“開隆·生活美·新潮家具展銷會”上曾經推出 過一款非常受歡迎銅床,“前來購買這款銅床的顧客排成長隊,隊伍足足有一公里長。”據田耘回憶,當年這款床墊,一天就賣出了幾百套現貨,同時還接了幾百套 訂單。
然而,在第11屆北京綠色家博會現場,記者看到,逛展消費者人數寥寥,甚至還沒展商工作人員的數量多。同是選址展覽館、體育館,同是短期舉辦,也同樣是集展示與銷售于一體,但為什么現在的家居行業展會卻沒有當年的風采?
“當年的家具展銷會之所以如此紅火,更多是基于當時的時代背景。”田耘說,家具展銷會最興盛的時段是1986年至1993年間,那時候,北京作為經濟、文化中 心,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有很多文化、體育展覽場所,例如工體、首體、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國展、農展等,那時候,這些展覽、展示場所常處于閑置 狀態。與此同時,一些外地的家具廠商,卻苦于找不到經營場所,在路邊賣家具成了當時一景。于是,一些“精明”的人,便在二者之間搭建起了橋梁,租用展覽、 展示場地,招攬家具廠商在此展銷。#p#副標題#e#
參與展會企業成本高
“當年,展館的租金很便宜。”一位曾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組織過家具展銷會的業內人士說,那時候,北京很多展覽館更多承擔著政府職能,常處于閑置狀態,“不像現在,各大展館的檔期排得滿滿的。”
也正是因為需求量巨大,從而推高了現在的場館租賃費用。一位地板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曾經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組織過展銷活動,場地費達到了百萬元量級。
一位參與綠色家博會的地板展商告訴記者,他們參與這類展會,通常租用8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展位,3天的場地租金大約需要5萬到6萬元,場地裝修、展臺搭建等布展費用也在5萬元左右。
為了吸引消費者眼球,一些公司還會在布展上下功夫。據一家裝公司工作人員透露,前幾年某家裝公司搭建的雙層展臺的造價甚至就有三四十萬元。
“展會成本逐年提高,但效果卻一年不如一年。”這是很多不參與這類展會的企業負責人給出的理由。
北京世紀京洲家具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鄭賢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之所以不參加家博會,是因為家具是大件產品,運輸、安裝布展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財 力的投入,為了博人眼球,還需要新穎的設計,場地租金也很貴,這一切的成本投入只為了三到五天的臨時性展銷,很不劃算。
鄭賢超說,如果北京市場面對家具零售商提供的固定家具賣場面積不足的話,才會考慮這種臨時銷售模式,可事實不是這樣的。
“家具展銷會是北京家居市場的雛形。”田耘說,家具展銷會從最初的10天一屆、15天一屆,后來發展到半個月、一個月、甚至半年、一年一屆。一開始是租用別人的場地,后來就開始有人自己租用固定的場地,家居賣場也就逐漸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現在家具賣場的裝修投入和商場管理各方面都非常健全,家博會在展位價格和設計上都沒有優勢,競爭力不足。”鄭賢超說。
參展企業為展不為銷
“前些年的家居類展會主要還是面向經銷商進行招商性質的比較多,最近四五年興起了像家博會這種直接面向消費者售賣產品的家居展會,這是過度營銷的體現。”某品 牌地板市場總監吳先生告訴記者,在北京家居賣場和各直營店已經很多的情況下,企業再增加一部分成本去參加家博會等形式的促銷集采活動,其實也是迫于市場競 爭加劇的大環境。“我們不參加別人也要參加,這就是一次增加曝光率的機會。”
吳先生認為,家博會上產生的銷量并不一定就是增量,“如果沒有這些展會,消費者還是會回到家居商場或店里去買。”
對于展會主辦方打出的低價牌,吳先生表示,價格一定是和產品及服務相對應的,參加家博會的消費群體會對價格更加敏感,商家會拿出一些款式不新的“存貨”低價 出售。而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對家居生活品質的要求都越來越高,很多追求時尚潮流的年輕消費者其實對家博會并不感冒。
“不論哪個家博會,主辦方都以盈利為目的,錢收得越來越高了,增值服務卻越來越少。”一家裝企業市場部經理抱怨道,主辦方的推廣力度近幾年急轉直下,以前家博會會在報 紙、戶外、地鐵等醒目位置投放廣告,幫助參展企業共同宣傳,現在這些渠道用得少了,知道的人少了,自然去的人也不會多。加之現在總體市場不太好,客戶總量 也在萎縮。
據該經理介紹,現在的家博會沒有了前些年的盛況,參觀人數有所減少,許多一線品牌也早就不參展了。他還透露,月底的華夏家博 會主辦方在官網上羅列了包括他所在公司在內的眾多一線家裝公司,其實他們根本沒參加,都是主辦方借他們公司的名頭在招商小公司,并吸引消費者到場。
提個醒兒
缺少服務信用保障
消費者須理性消費
劉晨 北京市場協會家居市場分會秘書長
裝房子、買家具、選建材,家居行業是大額慢速消費品行業,其特點是費用投入較大,產品使用時間較長,在這種特殊的產品屬性面前,對交易后的質量保障和服務要求很高,不能投訴無門,找廠家找不到。
因此,家博會這樣的交易形式在家居行業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原因就在于家居展會主辦方僅是一個簡單的交易平臺,它并不具備家居賣場載體所擁有的服務和信用保障的功能,而這些在家居行業顯得尤為重要。
一分錢一分貨,消費者應注重家具建材產品所蘊含的質量品質、文化時尚內涵、設計保真保鮮、材料環保健康、售后服務、消費感受等綜合價值,全面考量,一步到位,而不要貪圖便宜,易造成后患。
家博會降格網絡團購會
明碼實價被破壞后現隱憂
王冶 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
地板委員會北京分會會長
如今的家博會其實已經搞得跟日益泛濫的網絡團購會的形式差不多了,只是地方選得不一樣。不論是家博會或是網絡團購會,大品牌一般是不去參加的,否則將會打亂 北京幾十個專賣店或賣場直營店的價格體系。以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為代表的幾家家居賣場為了消除家居市場此前一直存在的高標價、低折扣現象,提出明碼實 價,意在規范家居行業,便利消費者,家博會等交易平臺卻有意無意地干擾了這一體系。
因為沒有明碼標牌,消費者須防范在這類促銷活動中夾雜的假貨、處理貨和不合格產品,畢竟一些網站或搞會展活動起家的主辦方不同于專業的家居賣場,他們主要以收取展位費為目的,對品牌和產品的把關不牢靠,也沒有后期的保障機制,全憑參展企業自覺。
注意現場提示公告
有些展會只展不銷
田耘 家和家美家居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現在北京還有很多家具類的展銷會,但有些展會會發布提示公告,告知消費者該展會只展示,產品不銷售。
家居產品消費涉及責任鏈條問題,相關政策規定,如果發生糾紛,消費者首先可以與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溝通協調,如果沒有結果,主辦單位將承擔責任,如果主辦單 位仍逃避責任,則可以向物業產權單位追責。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購買家居類產品發生糾紛,且廠商不與解決,消費者可以向賣場追責。
但如果消費者在貼有“只展示、不銷售”的展會上購買產品,如果與廠商發生糾紛,展會的主辦方是不承擔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