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注油器 解決大問題
企業化解生產難題必須依靠員工智慧
□ 鄭 言 范 力
游梁式抽油機是油田開采常用的抽油設備。抽油機尾軸承、中軸承是抽油機故障的多發點,嚴重時會造成抽油機的翻機事故。
一直以來,抽油機尾軸承、中軸承常用的保養方法是靠人工加注潤滑脂,需要2~3人配合,由一人拴安全帶攀爬到中尾軸承位置,一手持黃油槍桶體,一手反復用力壓下手柄給潤滑點注油。因黃油槍容量較小,有時保養一個軸承需注油2~3次,一人在抽油機上面注油,一人在地面配合給黃油槍注油,用繩索將黃油槍傳給抽油機上部人員,工作效率低、操作難度大、高空作業安全隱患大,一直是采油工的一塊心病。
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一難題呢?如何從原來高空操作變成地面操作?如何實現在不停機的情況下操作?如何從多人配合變成一人操作?采油工們的心病,成了工人技師、中石化勞模畢新忠反復思考、琢磨、推論的問題。畢新忠決定突破以前的思路,獨辟蹊徑,帶領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集聚全員“頭腦風暴”,經過反復試驗,形成了從地面給抽油機各潤滑點加注潤滑油的新思路,采用“加一點、多一點”的創新思維,成功研制出了地面加注潤滑油裝置。
裝置由地面腳踏注油器和注油管線兩大部分組成,注油管線與各潤滑點連接并固定在抽油機上,只要腳踩地面腳踏注油器就輕松搞定,從而使原來由高空、2~3人配合操作變為1個人簡單地面操作,使員工從高、難、險、重復的高空作業中解放出來,加工1套裝置成本只有100多元。
創新工作室成員、畢新忠的徒弟張和偉算了一筆細賬,以往抽油機中尾軸承注油潤滑操作時必須停機操作,一般停井時間在20~30分鐘,使用該裝置后不需停機,操作人員可根據抽油機各部位潤滑狀況,隨時進行保養。全隊推廣后一年可減少停井產量損失60噸,取得經濟效益24萬元,大大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有效地提高了保養質量,延長了軸承乃至抽油機的使用壽命。此外還能避免保養停井引起出砂、油稠造成的躺井事故,可謂一舉多得。
“這項發明完全出于不得已!”畢新忠說,“現在產量任務重,人員緊張,用原來的辦法保養抽油機不但影響原油產量、保養質量差,而且配合操作費時費力還不安全。地面加注潤滑油裝置安全、便捷、可靠,解決了大問題。這說明,解決生產難題必須靠智慧、靠腦子,靠掄大錘、管鉗干活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畢新忠目光堅定地說。
短評
智慧比汗水更重要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成就偉業。
人類發展史,說到底,就是一部勞動發展史。是漫長的勞動,讓猿猴變成智人,進而變成現代意義上的人;是勞動者創造了無比豐厚的物質財富和極為輝煌的世界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億萬企業員工開始了從體力型、數量型向智慧型、集成型的轉型,開創了智慧型勞動的新時代。
據筆者觀察,幾乎所有成功者都有敢于突破框框、獨辟蹊徑、善于動腦、勇于創新的經歷,是他們充滿智慧的勞動讓復雜的難題變得舉重若輕。
現在,有不少員工或許對按部就班的勞動司空見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干著平凡的工作,而沒有去想到要做前人沒有做過的原創性工作,開創智慧型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說沒有付出勞動,也不能說不勞累,更不能說這樣的勞動沒有意義,可就是因為所付出的勞動缺少創造性,所以,才使所有付出缺少些許色彩而乏善可陳。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這樣的人生也會因缺少了精彩而變得毫無生機和樂趣。
其實,每一個勞動者都是智慧人,人人都能在勞動過程中迸發出智慧與活力,通過勤奮勞動、誠實勞動、創新勞動,用知識和智慧書寫新篇章。如果說原始人體力比智力重要,那么,如今知識則比體力重要,智慧比汗水重要。創造性勞動、智慧型勞動是勢在必行、大勢所趨。
筆者認為,企業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一線員工智慧勞動的主力軍作用,引導廣大員工把勞動激情、創造智慧、偉大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凝聚到建設創新型企業的偉大實踐中去,為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積極獻計出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進一步引導員工開展創造性、智慧型勞動,企業應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和措施。對學有專長、立足本職、刻苦鉆研、革新發明成果顯著的員工,以及在技術比賽中涌現出來的技術能手和技術尖子,不僅給予精神鼓勵,還要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培養大批知識型、創新型、智慧型員工團隊,營造科學發展的智慧勞動環境。
《中國質量報》
鄭 言 范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