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掉新產業的“肥皂泡”
□ 洪 鈞 曹 峰
廈門杏林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深入個人沐浴和衛生用品企業排查風險
從國外通報中查找潛藏的風險,舉一反三,對同類企業、同類產品開展風險排查,及時消除質量隱患成為廈門檢驗檢疫局開展“兩個專項活動”的有效做法之一。
然而,很多時候國外通報的信息并不完整,因此查找潛藏風險就如同福爾摩斯探案一樣離奇曲折……
泡泡浴帶來的不安全因素
今年2月,美國FDA通報廈門Arton International Inc輸美的泡泡浴用品被檢出不安全色素。國家質檢總局當即要求廈門檢驗檢疫局進行調查。
該局食品處接到任務后,立即展開搜索,但在出口記錄和出口備案企業檔案中并沒有找到這批貨。會不會是逃漏檢?案件被移交到廈門檢驗檢疫局風險管理處,風險處立即著手聯系問題企業。然而,工商沒有注冊登記,網上也全無蹤跡,要找到這家企業猶如大海撈針。
類似情況在國外通報案例的調查中很常見,通常的做法是“放棄”。不過,廈門檢驗檢疫局不想放棄。“沐浴及個人護理產品是廈門檢驗檢疫局轄區一個新興的成長性行業,我們希望通過對案件的調查,規范和扶持這個行業發展并壯大。”廈門檢驗檢疫局風險處處長李增華說。
要調查就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廈門檢驗檢疫局試著通過兄弟局聯系了美國駐華領事館,讓其協助聯絡FDA,提供更加詳細的信息。大約過了一個多月,美國領事館傳真發回了該批出口貨物的一個“UPS快件號”,原來這批貨是通過UPS從上海寄往美國的。那么,會不會是在上海報檢?相關人員立即聯系上海檢驗檢疫局。上海局查了檢驗檢疫信息、海關信息,依然毫無頭緒。最后,上海局直接前往UPS上海公司。該公司并沒有“Arton”發貨的記錄,但了解情況后,UPS高度懷疑這批貨是廈門海達進出口有限公司寄出的。
一波三折的出口經歷
經排查,廈門冠名海達的共有廈門海達進出口有限公司、廈門市海達日用品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而廈門市海達日用品有限公司正是有備案的泡泡浴用品出口生產企業,調查人員立即趕赴廈門市海達日用品有限公司調查。廈門市海達日用品有限公司供認,Arton公司正是該公司的主要買家,該公司的訂單基本都是Arton公司下的單。
隨后,調查人員趕赴Arton公司位于廈門的辦事處調查。在事實面前,Arton公司承認,Arton實際上是在美國注冊的一家公司,該批被FDA通報的泡泡浴用品正是他們下單給廈門市海達日用品有限公司生產出口的。
然而問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這批貨品并不是海達日用品公司生產的,該公司接單后,轉包給了位于廈門杏林的廈門科林絲日用品有限公司。而在實際出口時,由于Arton公司不具備進出口經營資格,因此委托海達日用品有限公司作為外貿發貨人向杏林檢驗檢疫局報檢。
因為貨物數量較少,Arton公司選擇通過UPS空運出境。發件時,寄件人填寫的是并不存在的廈門Arton International Inc。所以,美國FDA通報的對象就變成了廈門Arton International Inc。真相終于浮出了水面。
舉一反三的排查風險
看來,這不是一起逃漏檢案子,問題仍在于產品質量的監管上,“一定要加強排查,徹底擠掉新產業的‘肥皂泡’!”廈門杏林檢驗檢疫局相關人員立即來到科林絲日用品有限公司。
近年來,廈門已逐漸成為沐浴及個人護理產品的產業聚集區。據統計,廈門檢驗檢疫局轄區內共有這類企業近30家,科林絲日用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規模比較大的一家。
檢驗檢疫人員當即展開了一番調查。初步了解獲悉,科林絲日用品有限公司此次出口的泡泡浴用品共8公斤,是根據客戶要求生產的樣品。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充分了解輸入國對色素的要求,因此存在一些問題。
“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國外通報案件中暴露出的風險,正是我們需要及時建立有效機制,加強排查的重點!”廈門檢驗檢疫局有關領導作出指示。
原來,沐浴及個人護理產品行業屬于廈門轄區的新興產業,這兩年發展速度很快。2011年該產業的出口額達到1.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5%。然而,大部分企業是貼牌生產,規模不大、衛生管理較不規范,香精、色素的添加相對比較粗放,對有關進口國技術法規也不是很重視,存在一定的產品質量風險。據統計,今年廈門檢驗檢疫局轄區已發現3起輸美沐浴及個人護理產品被美國FDA檢出不安全色素、衛生指標超標等質量問題。
為此,廈門檢驗檢疫局深入開展對該類產品的質量安全風險排查整治。通過風險會商機制,制定相應對策,著手在全國率先推行出口化妝品原輔料及添加物全備案,從源頭化解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目前,該局已暫停問題企業、問題產品出口,并在轄區內發布風險預警信息。同時,依托電子監管、電子閘口等高科技手段,及時對風險警示指標進行布控,增設常規檢測項目,提高抽批率,避免不合格產品出入國門。 《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