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1年上半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發展報告指出,2015-2020年中國寵物市場規模呈持續增長態勢,2020年市場規模為2953億元,同比增長33.5%,預計到2023年,中國寵物行業市場規模將達5928億元。同時,我國寵物食品行業零售規模約834億元,是寵物行業中的最大細分市場,2015-2020年CAGR達+24.4%。向前看,行業發展空間廣闊,2025年食品零售行業規模有望超2,000億元。
過去,寵物主糧這一市場的高端部分,長期被國外品牌把持。超市里,隨處可見的偉嘉貓糧,以及人吃的德芙巧克力、士力架、脆香米,都是是跨國快消品巨頭瑪氏旗下品牌;線上,渴望、巔峰、愛肯拿、Now、Go等國際品牌,更是品質和安全的代名詞,成為很多養寵者的第一選擇。
近幾年,這個局面開始出現了一些松動:隨著Go貓糧在2021年1月“暴雷”,人們漸漸不再完全信任價格高昂的進口寵物主糧;與此同時,國內愿意做寵物食品的創業者,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有近20萬家經營范圍含“寵物食品”,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寵物食品相關企業。
行業亂象與國產新品牌的崛起
寵物主糧行業和新消費關系密切,是個頗為“洋氣”的行業。但從本質上講,寵物主糧屬于廣義的飼料加工行業。我國不少寵物糧工廠,其前身都是生產豬、雞等畜牧業飼料的。
有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動物飼料產量近12億噸,中國是全球最大飼料生產國。但在寵物食品行業中,縱使國內的農業和加工體系相當發達,但依然在長期以來,沒有一款深受消費者信賴、堪比國際大牌的國產寵物主糧。
“這是因為,寵物行業各種亂象造成的,而亂象的背后是,標準制定、市場監管和生產環節這三大因素”,星寵至造創始人高尚告訴記者。
首先,國產寵物主糧長期以來沒有相應的強制性寵物食品標準,只有推薦性的標準,一些進口品牌廠商,還參與了這個標準的制定。有行業人士認為,這些進口廠商暗埋了很多對自身有利的指標。
其次,在對寵物主糧的監管還在完善的過程中,市場中虛假宣傳、夸大營銷的產品缺乏有效監督,以劣驅良的現象十分突出,導致市場上充斥著低端產品。
在生產環節上,部分廠商從原料到品控的流程并不規范,為了控制成本采用低質量的谷物;還有廠家使用麩皮、劣質油脂當做主糧原料;更有甚者,還會直接往原料中摻土,以增加分量。這類不規范的生產流程,大大增加了寵物的安全風險,進一步造成了國產寵物主糧的口碑危機。
國產糧長期處于寵物主糧“鄙視鏈”的末端,也和營銷有關。
“渴望等進口糧也在做營銷,并且比國內品牌早得多。”一位寵物行業人士表示。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進口糧很少打廣告、做營銷,但早在這些國外品牌剛剛進入中國時,營銷活動就已經同步鋪開了,而且相對“隱蔽”,硬廣較少,更多投放在貼吧、豆瓣等平臺做口碑傳播。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打造出了“進口糧=高端糧”的印象,積累起了較高的品牌溢價。
最近幾年、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進口糧和國產糧的鄙視鏈的松動跡象越來越明顯。
從質量上看,一些“頭部”進口寵物主糧接連出現致寵物死亡等安全事件,動搖了人們對于高端進口糧的信心;從供應上看,疫情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進口糧常常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自營旗艦店也經常斷貨,其他渠道假貨橫行,影響了人們對于進口糧穩定供應的信心;隨著中國寵物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日益完善,國內新一批寵物主糧創業者的出現,也在供給側提供了更多選擇。
現在,不少寵物繁育者也開始認同部分優質國產糧可以在質量上比肩進口糧,帶給國內的寵物主糧創業者重新建立市場信心、培育國產品牌的重大機遇。
“在寵物創業領域,寵物主糧確實是一條長坡厚雪的好賽道,這是我們選擇進入這個賽道的原因。”星寵至造創始人高尚告訴記者,“在中國,寵物主糧是個增量市場,只要產品的品質能贏得消費者的口碑,就能不斷在這增量市場中不斷做大做強。”
品質、原料是核心
“我們走的是一條比較慢的路,主糧做起來,要經過時間的檢驗,要靠口碑一點點傳播”星寵至造高尚表示“寵物主糧由于更換成本較高,只能靠口碑和穩定的品質潛移默化地改變用戶的觀念和習慣。”
但想讓消費者了解寵物主糧行業并非易事,高尚說:“我們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發現,很多寵物主人喂養了十幾年的寵物,卻對如何選擇寵物食品一無所知,普及相關知識,任重道遠。所以,我們選擇推廣中國寵物營養煥食計劃,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捐助,在各個城市來推廣科學養寵的知識。”
“我們所有的配方是透明的,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很在意配方的透明度。”高尚說,“做寵物食品的好壞完全取決于用什么原料,對于寵物主糧來說,沒有什么所謂的核心,品質、原料才是核心。”
“我們生產的產品一定是要高標準,從用料、生產再到第三方檢測,我們都要確保萬無一失,不在產品上妥協,是我們創業的一條底線,也只有這樣,消費者們才能逐步提高對國產品牌的認同。”高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