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12月6日訊】(評論員 申杰)近日,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題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屏。網友在轉發該文章時通常還會配文“轉發一次可讓羅一笑獲得一元捐款”,通過微信網友的瘋狂轉發,羅父僅通過微信打賞獲取的善款就已逾百萬元,遠超治療所需費用。但在后經爆料,羅爾家中有三套房、兩輛車,還開了一家廣告公司,羅爾打出的悲情牌遭到劇情反轉,一些原本同情羅一笑的捐助者和轉發者感到自己的善心被利用了。最終,官微聲明“將260余萬贊賞資金原路退回至網友”,劇情才暫時落幕。這場看似一場具有欺騙與炒作合二為一的“詐捐門事件”,又會給直銷行業哪些值得反思的友情提示呢?
誠信是直銷行業生存的基礎。
多年前,居住在深圳的郭美美炫富,則給了官方慈善機構沉重一擊。“羅爾詐捐門”又給廣大網友善良的心捅了一刀。這些發生的事件都折射出一個人性的問題,那就是“誠信”。如今很多人誤認為直銷行業搞傳銷、虛假宣傳的人最多,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當然這也許僅僅是一部分人認為的,卻可以影響到整個直銷行業在社會的“公認”。直銷行業被拉入誠信的“黑名單”,不可否認企業自身的確存在不誠信的行為,甚至有的企業態度惡劣,一旦媒體介入就很難對公眾造成好的印象。
遵紀守法、誠信經營本是企業應履行的基本義務,對于直銷企業而言,更是不容有半點含糊的基本原則,誠信是直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底線。有的企業產品都弄虛作假,更別提上層建筑會有多么高尚。而隨著直銷行業進入緩慢發展期,部分“急功近利”的企業開始在法規監管灰色地帶“走偏”成長:有的選擇貼牌“以假亂真”,有的報大單沖業績,有的買馬甲造口碑,到現在的資金盤眾籌等。這些已然突破了法規的底線,更是將誠信拋在腦后。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提倡,直銷經營活動應當在法律框架內運作,做到堅決不觸碰一條“高壓線”,即嚴禁團隊計酬;堅決不踏入“兩個禁區”,即嚴禁突破30%計酬、嚴禁“七種人”成為直銷員;時刻規范“三個自律點”,即規范培訓活動行為、規范服務網點功能、規范經銷商行為。只有如此,直銷行業才有更多生存與競爭空間。
炒作是直銷行業發展的大忌。
羅爾本來是一件很不錯的愛心捐獻事件,為什么其最后的結果會是廣大百姓紛紛質疑其人品,乃至公安部門對事件進行調查呢?那就是在這一事件中,羅爾與相關的公司扮演了一個最不光彩的角色,羅爾與相關營銷公司合作對女兒患病事件通過炒作的方式獲得外來的捐助,其出發點就是赤裸裸的商業行為。
提到高調商業活動,給公眾第一印象就是逢場作戲、炒作等“罪行”隨之而來。當然,炒作能夠迅速吸引公眾眼球,迅速提升企業“知名度”,但炒作往往都是“不得好死”的,2015年7月,“優衣庫試衣間不雅視頻”在網絡瘋傳,之后定性為高調炒作,當事人被行政約談。每年都有商業炒作發生,將公益與商業綁在一塊,的確無法逃脫法眼。
那么,直銷行業就沒有炒作嗎?當然不是,直銷行業熱衷的商業炒作的確有些“高大上”,那就是概念炒作。例如,“系統產業化”、“直銷是最大的發展趨勢”、“消費致富”等概念層出不窮,還有一些科技概念出現,例如“納米技術”、“基因檢測技術”等,本是科技衍生的產物,被部分經銷商吹上了天。盡管,2006年商務部發布《關于加強管理直銷企業從事直銷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指出:直銷企業高調炒作、誤導消費者,將被暫停直銷經營許可,情節嚴重者或經告知拒不改正者,甚至會被吊銷直銷牌照,但依然無法勸住直銷企業對概念炒作的熱衷。
高度自律是直銷行業走向輝煌的正道。
直銷行業頻現違規行為,很多人認為是直銷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空白造成的,其實反過來想想,任何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定都存在滯后性,這好比人生病了,首先需要去醫院檢查,然后確診,最后再治病。直銷行業也是如此,一些主動違反法規的企業偶爾“得意”,往往會給守法的企業帶來覬覦,違法違規的企業增多了,行業才會出現亂象、潛規則等行為,這也是不自律的結果。
2015年5月,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劉玉亭會見來訪的美國直銷協會會長、如新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賀楚門一行時強調,工商部門肩負著維護市場秩序的職責,希望直銷企業強化自律,依法從事經營活動。但部分直銷企業片面強調企業自身利益,置法律法規、法治精神于不顧,這樣的企業多了,新法規才需要出來,但高度自律才是直銷行業發展的天然“免疫力”。
我們都知道,從“雅芳行賄案”到“完美行賄案”,輿論和公眾的矛頭大多都指向新聞當事人本身,不可否認,一些企業的不自律行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直銷企業的信任以及美好的印象,這些備受公眾關注的企業行賄案、直銷難民群體維權、消費者投訴等事件,都是對直銷行業來說也是一種鞭策,只有不斷完善直銷行業誠信經營標準,杜絕直銷企業頻踩違規紅線才能樹立直銷行業整體口碑,不能讓“一坨屎壞了一鍋粥”,這樣才能讓公眾放心的參與直銷活動,構建一個良性運行的直銷生態圈。
責任編輯:小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