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大叔為您分享的第899期內容1990年,雅芳以直銷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鼎盛時期以眾多的產品線覆蓋了當時的年輕以及中產以上的消費者。1995年,玫琳凱進入中國,七年后開始盈利。如新姍姍來遲,2003年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可惜在一場輿論風波中走向低迷。不同命運背后,折射了什么?本文來源 | 化妝品財經在線
今年上半年,化妝品成直銷行業新增產品最多類別2017年上半年,直銷行業發展成績亮眼。直銷企業的經營、服務范圍擴張迅速,直銷產品數量增多,在案直銷培訓員人數增加。據中國網報道,今年上半年,共有22家直銷企業對直銷產品種類進行了調整,約占我國85家直銷企業的四分之一。從公司來看,天津市康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玫琳凱(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新品擴張最為兇猛;從品類來看,化妝品成為6大直銷產品類別中新增最多的一大類。
商務部信息顯示,康婷公司此次新增的60種直銷產品中,59種均為“瑞倪維兒”品牌系列護膚品及彩妝產品。玫琳凱新增的21款直銷化妝品,今年剛在國家食藥監總局完成備案,主要為“經典保濕系列”護膚品及彩妝等。觀點從原來被錯認為傳銷,直銷在中國的生存土壤并不理想,給大眾的多是粗放、漏洞多、缺乏監管等印象。從目前行業數據看,這一渠道正在逐步規范化。同時,隨著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這種由直銷員一對一的銷售模式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談到中國的化妝品直銷市場,玫琳凱是當之無愧的巨頭。
1995年進入中國的玫琳凱,在7年后才開始盈利。不過,近年來,這家美國化妝品公司在中國發展的順風順水。2015年,玫琳凱在中國市場的直銷銷售額僅次于安利,占我國直銷企業總直銷銷售額的26.08%。如今,中國市場的銷售已經超越了美國本土,成為玫琳凱全球最大市場。“人的本土化,才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玫琳凱大中國區總裁麥予甫表示,“玫琳凱最大的優勢之一,是人”。
在他看來,與顧客建立互信關系、全方位的服務,這些本質上需要人去完成,網絡無法代替,“這是玫琳凱直銷渠道不可撼動的優勢”。直銷這種模式讓“我們與銷售隊伍距離很近,她們與消費者的距離很近,所以,我們可以更直觀、迅速地了解消費者需求,做出更具針對性的定制化服務和產品。”麥予甫強調。觀點事實上,“本土化”是玫琳凱在中國市場20多年來,一以貫之的發展戰略。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相對于其他直銷企業,玫琳凱的中國掌門人一干就是二十年,保證了這個洋品牌一以貫之的策略和長時間的融入本土化。不僅如此,玫琳凱的訂制化和人本主義的核心觀點,值得在面臨互聯網沖擊的實體經營者思考。雅芳“命運多舛”,“美容專賣店+CS渠道+線上”N條腿走路相比玫琳凱,同為美國四大直銷巨頭之一的雅芳,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則顯得命運多舛。
作為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品牌,雅芳曾經風靡一時。1997年,雅芳中國的直銷人員就有35萬,年營收就超過10億元,是護膚品市場中產品品質和形象俱佳的品牌。全盛時期的雅芳,眾多的產品線覆蓋了當時的年輕以及中產以上的消費者,品牌專賣店也成為每個城市里最常出現的連鎖品牌。
如今,131歲的雅芳在中國市場已輝煌不再,幾經更換掌門人、戰略舉棋不定,成為被詬病的核心。好在,它沒有放棄。
今年7月,雅芳AVON TRUE彩妝系列全新上市,共有13款單品。除了進行產品革新,雅芳在渠道上也有了明確的戰略:推進線上線下的全渠道布局,通過“美容專賣店+CS渠道+線上”的模式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了配合這一規劃,雅芳升級門店為“花房”形象設計的6.0專賣店,以“溫馨花房”理念打造與消費者交流的互動空間。觀點對于雅芳這類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老牌”化妝品品牌來說,想要快速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避開紅海市場的護膚品類,從時下最熱的彩妝產品入手,無疑是正確的產品策略。不過,雅芳彩妝新品的推進,如何界定目標消費群體,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認同感,將是雅芳面臨的難題之一。品牌老齡化的難題,將更考驗雅芳的市場及營銷策略。如新“一波三折”,大中華市場正在復蘇另一位美國直銷巨頭如新,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可謂一波三折。
2014年初,《人民日報》連發三篇文章,炮轟如新集團涉嫌違法經營,直指其在中國開展“傳銷”活動。消息一出,如新股價當即跳水,其中一日跌幅至26%。在一系列輿論譴責下,如新道歉,宣布暫停在華招募分銷商。
在“三批如新”事件逐漸平息后,如新在銷售熱季適時地推出新品、瞄準了奧運熱點,奧運明星寧澤濤出任如新的形象大使,也使得經銷商的積極性大增。
如新最新的財報顯示,截止2017年3月底的一季度,集團收入同比增長5.8%,固定匯率計算增幅6%,達4.991億美元,第一大市場大中華市場正在逐漸恢復中。觀點如今,為了挽回在華頹勢,如新開展了多個公益項目重新樹立企業形象。與玫琳凱的好命和雅芳的深厚根基相比,如新的包袱重,沉淀少,恢復元氣是一個漫長過程。珀萊雅、霸王等本土企業正在申請直銷執照隨著渠道多元化的發展,本土化妝品品牌對直銷渠道也躍躍欲試。近日,相關部門公告稱,珀萊雅化妝品有限公司、廣東雅倩化妝品有限公司已經向商務部遞交申牌報告。
很多日化企業、化妝品公司,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直銷、討論過企業進軍直銷的可行性問題。早在2015年,“洗冤后”的霸王就低調地開始直銷的試運營,以2000萬元的擔保金申請直銷執照,不過,其直銷執照遲遲未批。觀點本土品牌開拓直銷的舉動也說明,隨著市場規范化的發展,直銷的開放性、包容性和靈活性正在被越來越多企業認可。在社交媒體可以影響成交率的當下,直銷可以與新興的微商、移動社交電商、體驗經濟、分享經濟相容,“玩法”也會越來越多。不過,企業把直銷作為渠道補充,要避免與傳統渠道相沖突。相關閱讀InMobi發布報告:詳解5000億“面子”市場
近日,全球最大的獨立移動廣告平臺InMobi發布了《2017化妝品行業移動營銷洞察報告》,深入分析了移動互聯網浪潮為傳統化妝品行業帶來的巨變,并對數字時代下如何做好化妝品行業的移動營銷作了詳盡解讀。該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化妝品零售交易規模達到了5830億元,增長率達到了20.4%,而預計到2018年,這一規模將超過8000億元,我國的化妝品市場已穩步進入成熟期。同時,在移動互聯網的助推下,用戶的消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在目前我國7.31億網民中,手機網民占比達到了95.1%,為6.95億。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成熟,手機逐漸成為人們最重要的支付工具之一,這個龐大的用戶群體的巨大消費需求也因此得到了釋放。InMobi該報告顯示,手機網民中有67.5%使用手機網上支付,50.3%在線下實體店購物使用手機支付,手機支付已成為習慣。化妝品需求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帶動,目前用戶在移動端搜索化妝品日均就已達到了148萬次,其中來自手機的搜索量每季度就要增長11%,在搜索渠道中占據了主導。在線上購買渠道的選擇上,69.7%的用戶偏好大型綜合電商,其次是垂直電商,占到了40.9%,品牌自營官方網站和海淘個人代購分別占到了35.5%和29.4%。除此之外,用戶線上消費傾向也十分明顯,他們特別關注化妝品品牌以及產品本身的質量、功效,同時口碑的影響也在逐漸提升。而他們在做決策時,則主要以自身需求為主導,更加重視朋友推薦。該報告也對化妝品用戶的人群畫像進行了描摹,這個群體以18—35歲的80、90后為主,占比達到88%,涵蓋了擁有穩定收入、追求新鮮時尚、愛美的白領學生人群。不過,收入情況也直接影響著他們對于化妝品的投入以及選擇。作為主體的白領學生人群,有近1/3的女性護膚品的年消費金額集中在1000—3000元,有35.2%彩妝年消費金額在1000元以內。而高階人群則依靠高收入,消費也更高,同時也更注重品牌,在購買渠道和品牌產品國的選擇上也更多元化。從護膚品來看,50%的高階女性年消費金額在10000萬以上,以國產和歐美品牌為主,其中面膜、面霜、眼霜的關注較高,祛斑、保濕、抗衰老和防曬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從彩妝來看,31.5%的高階女性年消費金額在10000元以上,超過九成使用歐美品牌,主要關注面部、唇部和眼部彩妝,這三個品牌的搜索量占比之和接近90%。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消費者更多地選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進行購買、支付以及互動分享。通過這種模式,化妝品用戶能獲得便捷高效的服務,減少購物時間,更直接地感受到時尚訊息,同時也能增加對品牌的認知度,降低購物風險,更為重要的是用戶可以在自己的興趣喜好上得到更專業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