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食品監管漏洞越揭越多
歐洲“馬肉丑聞”正在將更多的企業和機構拉下水,歐盟范圍內正在從相關制度上進行反思,但迄今尚無任何環節愿意承擔責任,有關報道認為推卸責任是更大的丑聞。
雀巢牛肉制品中驚現馬肉
席卷歐洲的“馬肉丑聞”19日仍在繼續升級。據媒體報道,在英國食品監管及衛生當局上周查封的兩家肉類加工廠數十袋牛肉末制品中,實際上不光含有馬肉,還發現了驢肉,這些混雜肉末制品都是計劃出口的。雖然屠宰與銷售驢肉在英國并不違法,但這些驢肉的來源以及是否含有獸藥殘留都很可疑。
另據意大利安莎社19日報道,全球最大食品企業雀巢在對供應鏈上的所有相關產品進行測試后,因發現其牛肉制品中含有1%左右馬肉DNA,決定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下架該企業提供的速凍牛肉水餃和餛飩等產品。在向意大利相關政府部門通報檢測結果時,雀巢還強調相關產品“不存在食用安全問題”,并將使用經檢測認定為“100%純牛肉”的產品進行替換,“我們向所有消費者道歉,一定采取行動解決問題”。
此前一天,德國大型連鎖超市“利得爾”宣布在牛肉制品中發現馬肉。與迄今為止發現的成分較少的馬肉不同,此次發現的牛肉制品中馬肉成分高達50%。“利得爾”已把在芬蘭、丹麥、瑞典和比利時銷售的相關肉制品下架。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消費者保護部長亞歷山大·邦德18日宣布,在迄今為止對37份樣品進行的檢測中,共有9份樣品中發現含有馬肉成分。這些馬肉的源頭是盧森堡和法國的工廠。
同時在法國巴黎皮埃爾與瑪麗·居里大學任教的食品安全專家貝特朗·科松認為,作弊的企業是為了降低成本而犧牲產品質量,它們鉆法律的空子賺錢,損壞的卻是整個食品產業的名譽,也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埋下了風險的種子。法國養牛業協會主席舍瓦利耶馬稱這一丑聞為“一場真正的工業恐怖主義”。
食品工業信任鏈條被打破
美國《新聞周刊》19日的評論說,將馬肉標記為牛肉還不是真正的丑聞。真正的丑聞是,在“馬肉丑聞”中所有的相關責任者都企圖推卸責任:英國政府批評食品標準局疏于監管,食品標準局指責零售商質量把關不嚴,食品生產商之間則準備相互起訴,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業事務部則懷疑有一個國際犯罪團伙操縱馬肉銷售。食品工業的基礎是信任,一旦信任鏈條被打破,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修復。
在法國巴黎一家歐尚超市內,肉檔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近日有不少顧客詢問馬肉事件,并對此事表示了擔憂。顧客貝爾納認為整個生產鏈條都應負起責任,促進食品生產和運輸鏈條的信息透明,在食品外包裝上注明各環節信息,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益。顧客彭比提出國家應該加強對食品生產的監管,以防止欺騙消費者的事件再度發生。
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消費市場教授溫斯·米切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馬肉丑聞”事態本身,而是政府部門、生產商、零售商等如何應對丑聞,他們的聲譽在丑聞中都遭到重創,在目前的危機處理中,他們的反應速度越快、透明度越高,丑聞造成的長遠破壞才可能越少。
米切爾認為,此次“馬肉丑聞”對消費者信心的重創,對歐洲食品市場的破壞,是比丑聞本身更嚴重的后果,歐洲各國民眾由此會對肉類制品與加工品的安全性不再信任,會對一直自認為高標準的歐洲食品安全信譽充滿疑慮。
各界要求嚴格監管措施
18日,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在布魯塞爾召開辯論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食品安全局代表、部分歐洲議會議員等重點討論了“馬肉丑聞”。
會議上,歐洲議會議員均認為,歐盟國家政府應該采取更嚴格的食品監管檢查措施,以防止這樣的丑聞重現。大多數人都表示,歐盟食品標識管理辦法的懲罰措施過于輕微,對食品企業來說,違犯此類法規的成本很低。英國自由民主黨議員克里斯·戴維斯表示,“食品制造商必須承擔責任,是他們購買了這些肉,給它們貼上成分標識,他們應當為成分標識中的內容負責�!钡聡衩俗h員雷納特·索默甚至表示:“我們需要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讓那些犯事的公司付出昂貴的代價,還必須公布這些公司的名稱,使他們聲名掃地�!边有議員要求環境委員會立法,規定食品制造商必須支付如DNA測試和獸用止痛藥保泰松測試等額外的監管成本。
德國最大的服務企業之一、Tuev萊茵集團發言人弗蘭克·杜德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往很少有客戶請他們對肉制品中是否含有馬肉進行檢測。丑聞發生后,多家大型企業找到他們,他們也的確發現標注的牛肉制品中含有馬肉。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歐洲多數國家飼養馬并不是為了食用,因此質量控制流程沒有牛肉嚴格。二是即使馬肉能放心食用,廠家不進行標注也存在誠信問題。杜德利認為,要杜絕類似丑聞再次發生,首先需要歐盟范圍內出臺相關法律措施。從食品檢測層面上說,必須請獨立機構進行多次檢測,甚至“盲測”。
米切爾指出,為預防此類丑聞再度發生,英國需要從中吸取的經驗教訓是,監管復雜的跨國食物鏈,了解并監督食物鏈上的所有廠商。因為現在跨國食品公司在許多國家有生產設施,供應商也多為跨國企業,食品安全復雜性倍增。
米切爾認為,丑聞的表面是食品安全問題,但深層問題是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要強調那些跨國食品企業有義務對消費者的安全負責任。作為恢復消費者信心的第一步,英國環境部目前已召開各大相關企業會議,要求他們接受調查與檢測并限時報告具體結果,這是政府應該采取的應對措施,這同時需要歐洲各國的協調行動。
貝特朗·科松指出,從微生物學角度來看,不同的肉保質期也應該不同,因此,對于由不同種類的肉組合制作的食品,需要在保質期等問題上有不同的質檢標準。在這個問題上,不僅要有國家層面的監督,更要求企業必須加強社會責任感,把好食品出廠前的每一道關。
(本報倫敦、巴黎、柏林、布魯塞爾、羅馬2月19日電記者李文云、王芳、邢雪、管克江、鄭紅、張杰、韓秉宸)